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纪念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
改善猪肉品质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改善猪肉品质技术获得重大

为促使生猪生长加快、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猪饲料中普遍添加抗生素、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频道 > 养猪技术 > 猪肉品质 > 正文

猪的良好生长性能与肉质能否兼得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7-12-02 16:31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查看更多评论

摘 要: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近几十年来,通过遗传选育、营养水平的改进和饲养环境的改善,猪的生长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之出现的肉质下降却引起了消费者的普遍不满。本文论述了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间的区别和联系、良好肉质的评定标准、生长性能调控基因和肉质调控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好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途径,以期为实现同时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的宏伟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生长性能;肉质;猪肉

 

    猪肉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大的肉类产品。近几十年来,通过遗传选育、营养水平的改进和饲养环境的改善,使商品猪的胴体瘦肉率、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随之出现的猪肉品质不断下降,却引起了消费者的普遍不满。因此,如何使商品猪既保持较高的胴体瘦肉率、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同时又保持较好的猪肉品质已经成为养猪科学、肉类科学、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基因工程等领域内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和协力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对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间的区别和联系、良好肉质的评定标准、生长性能和肉质相关调控基因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好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途径作了论述,以期为实现同时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的宏伟目标提供参考。

1  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区别与联系

    商品肉猪的生长性能主要包括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等指标,侧重于考察猪对饲料养分的利用能力;胴体性状主要包括胴体重、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等,侧重于考察猪的商品产出率;肉质性状主要包括肉色、大理石纹、pH值、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嫩度、肌纤维直径等,侧重于考察猪肉的商品价值和消费价值(口感)。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主要体现养分在猪体内的分配方式,两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屠宰率与pH1值(宰后45~60 min时肌肉的pH)、剪切力值显著负相关,与失水率极显著正相关;腿臀肉骨率与失水率显著正相关,与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的负相关[1]。胴体性状中的胴体重、屠宰率又与生长性能密切相关。例如徐三平等(2006)[2]对通城猪的生长、胴体及肉质性状相关分析后发现,从简单相关系数来看,日增重和背膘厚相关程度最高;从偏相关系数看,生长速度主要与眼肌面积相关,其次是日增重与平均背膘厚、达75 kg体重日龄与腿臀肉骨率间的相关。因此,商品猪的生长性能与肉质性状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区别。理想的肉质性状要求在良好的生长性能前提下,对养分在机体内有更好的分配方式。如果生长性能太差,则肉质性状即使再好也缺乏生产价值。反之,生长性能好并不意味着肉质性状也好[3]。可见,兼顾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是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良好肉质的评定标准

    因为消费者往往更关心肉质的好坏,所以确定良好肉质(本文主要指肉的感官方面的指标)所应具备的确切标准非常重要。目前肌肉品质的评定指标达10多个,但用哪些指标来有效判断肉品质好坏仍无一致标准。陈润生(2002)[4]建议现阶段以肌肉的颜色、pH值、系水力、肌内脂肪和肌肉嫩度作为衡量肌肉品质的首选指标,并对优良肉质应具备的指标进行了量化,如要求肉色评分在3分和4分为正常肉色;pH1正常值为6.0~6.6,pH24(宰后24 h肌肉的pH)的正常值为5.3~5.7;滴水损失不超过3% ;肌内脂肪含量要求:3.0%~4.0%为理想值,2.0%~2.9%为较理想值,1.5%~2.0%为尚可接受值,<1.5%为较低值,对于个别中国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超过4.0%也属理想值范畴;剪切力值应小于4 kg。但如何将多项性状综合为一个综合评定指标,以及个别性状在综合指数中的权重等,尚需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制快速、准确、便于携带的仪器,用于肉质评定是加快肉质性状选育的重要措施之一[5]。对肉质评定前的预处理规程也应进行统一规范,以减少不同研究者在样品采集和预处理上的误差。对于良好肉质做出可衡量的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此标准可用于准确比较不同研究者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所获得的肉质性状的差异,从而使不同试验得出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鉴于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因此在评定某个日粮配方、某种饲料添加剂甚至某个饲养标准的应用价值时,有必要同时考虑其对这两类指标的影响。对于以往单纯考虑生长性能或单纯考虑肉质性状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有必要同时用这两类指标重新评估所得出的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

3 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控制基因间的相互关系

    基因主要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其中,某些多肽类激素[如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瘦素、甲状腺素等]与机体生长发育和养分分配密切相关。这些代谢相关的激素又通过影响机体代谢酶的活性和数量,从而影响机体对养分的利用和分配。同时,外界因素(如营养、环境等)可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影响这一过程。可见,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均受基因所控制。

    不同品种的猪在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上差异较大[6]。一般来说,我国的地方品种猪大都具有生长慢、耐粗饲、屠宰率低、瘦肉率低、背膘厚、肉质好的特点;而国外品种猪则具有生长快、营养需求高、屠宰率高、瘦肉率高、背膘薄、肉质差的特点(但杜洛克的肉质也较好)。这些性状是长期进化和遗传选育的结果,反映出不同品种猪在养分利用能力和分配方式上产生了一些明显差异。由于不同品种猪的基因型不同,因此,有理由推测是基因型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品种猪在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上产生了差异。这些基因型的差异主要是多态性差异[7-8],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缺失或DNA重复长度的差异。大多数的差异不在基因内(包括内含子、外显子、调控序列内),因而对动物生长性能和肉质没有影响。而存在于基因内的一些多态性,大多数仅对其编码的蛋白质有细微影响,这样的差别可能只有与其他位点多态性互作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来。目前已发现一些内含子或调控序列内的多态性与生长性能或肉质性状存在相关性[9],但其具体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这种多态性影响了相应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少数多态性差异是基因外显子的差异(如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主要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这将有可能直接导致产生不同功能的蛋白,从而对表型产生显著效应。对已发现和很多还未被发现的遗传变异来说,发展分子标记和诊断工具来指导品种选育将有可能使家畜代谢潜能达到最优状态。

    某个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基因型对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同时具有明显的影响效应。例如,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内的脂肪酸运输,可将脂肪酸从细胞膜上运到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的合成位置。研究表明H-FABP基因多态对猪生长、胴体、肉质性状有一定影响[10]。

    某些基因型主要影响肉质,对生长性能的影响较小。例如,兰尼定受体(RYR1)基因,也称钙离子释放通道基因(CRC)或氟烷基因(Ha1),是控制猪应激综合征(PSS)的一个主效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在RYR1基因的1843碱基处发生的C→T碱基突变使猪由正常的应激抵抗转变为对应激敏感,进而引发繁殖、生长、胴体和肉质性状等发生全方位的变化。RYR1基因存在CC(正常型)、CT(杂合子)、TT(突变型)3种基因型。如果猪携带2个隐性突变基因,即基因型为TT(突变型)时就会产生PSE肉,严重降低肉质,但不含此突变基因的同品种猪的生长性能却未明显降低。如皮特兰种猪经过不断选育剔除氟烷基因突变型后在瘦肉率保持不变(1999年63.8%,2003年63.5% )的情况下,肉质得到迅速改良,说明氟烷基因突变型与肉质密切相关,但对生长性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更多的情况是控制生长性能和控制肉质性状的基因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例如,我国地方品种猪一般具有生长性能较差,但肉质优良的特点,与国外生长性能高、肉质差的品种猪杂交后,所得的杂交猪生长性能升高,但肉质往往下降[11]。这种现象肯定与父本和母本相关基因型在杂交后代中的重新组合有关。但还难以确定杂交后代生长性能的提高是由于失去了父母代中对生长性能不利的基因型还是由于获得了父母代中对生长性能有利的基因型?也很难确定肉质的降低是由于失去了父母代对肉质有利的基因型还是由于获得了父母代对肉质不利的基因型?还是两种因素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很难确定失去或获得的基因型对于生长性能和肉质到底有多大贡献?通过比较杂交后代肉质相关基因型或生长性能相关基因型与父母代同一基因的基因型差异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一问题。

目前已发现一些与肉质性状有关的候选基因[12],主要有:影响脂肪代谢的基因,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PPAR)、解偶联蛋白基因(UCP)、脂蛋白脂酶基因(LPL基因)、肥胖基因(OB)等;影响肌内脂肪(IMF)的基因,包括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基因[分为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A-FAB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PPARγ)、肌肉脂肪基因(MI)等;影响背膘厚的基因,包括黑色素皮质素受体基因(MCR)、激素敏感脂酶基因(HSL)等;影响肌肉品质的基因,包括氟烷敏感(Ha1)基因、猪酸肉基因(RN)、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基因、生肌调节因子家族(MRFs)基因等。另外也发现一些与生长性能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有黑素皮质激素受体-4(MC4R)基因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垂体转录因子(P0U1F1,原称Pit-1)基因、GH基因等。还发现有些基因型与生长性能和肉质均密切相关,如H-FABP基因型。需要指出的是,从动物整体来看,肉质性状候选基因与生长性能候选基因的区分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两者对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均有影响,只是影响程度各有侧重而已,因为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养分分配沉积方式也同样影响着生长性能。了解生长性能候选基因与肉质性状候选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在遗传选育时兼顾这两类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鉴于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控制基因的复杂性,也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选择不同的基因型组合,以提高选育成功的机率。

4  协调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途径

4.1  通过短期营养措施改善肉质  

    这主要是根据屠宰前后肉质生化代谢过程而提出的。由于这些措施在屠宰前后进行,对生长性能几乎没有不利影响,实施的成本也比较低,所以实用性较强。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3]:①使用抗氧化剂抑制或减缓屠宰后胴体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从而有助于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起到减少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异味、保持良好肉色、减少滴水损失等良好效果。常用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β-胡萝卜素、亚硝酸钠、肌肽、硒等。②调控屠宰前后胴体pH值的变化速度与幅度。主要是通过抑制糖酵解过程。方法是屠宰前补充镁离子以便降低神经末梢肾上腺儿茶酚胺的释放,而儿茶酚胺可减少肌肉糖酵解,从而提高猪肉pH值,降低滴水损失;宰前4 h饲喂草酸钠以便抑制糖酵解关键酶——丙酮酸激酶;宰前合理限饲以降低肌肉内糖原含量。也有在宰前直接给猪口服碳酸氢钠以提高肌肉pH的报道,但对肉质的影响结果不一致。③通过肌注钙制剂提高肌肉内蛋白酶的活性,加快对屠宰后肌肉蛋白的水解,从而提高肉的嫩度。用VD3提高肌肉嫩度的研究也在进行。④专门配制宰前饲粮,要求蛋白质、氨基酸宜低些,纤维、非可消化多糖宜高些,合理配伍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钙、维生素D3宜高些,高生物效价镁化合物宜高些,适当添加青绿饲料和中草药添加剂。

4.2  通过物理技术改善肉质

     这类技术主要在屠宰时和屠宰后进行,由于不会对生长性能造成影响,并且适用性强,因而极具发展前途。多种物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对肌肉质构进行改进,如高压技术、真空滚揉技术、电刺激和高压电场技术、超声波技术等。改进屠宰工艺也可起到改善肉质的作用。

4.3  通过改变日粮营养水平和适时屠宰改善生长性能和肉质

    日粮营养水平和屠宰时间对生长性能和肉质均有一定影响。武英等(2004)[14]研究表明“杜莱”配套系生长猪,以中等营养水平的配方(粗蛋白质前后期分别为16%和14%、消化能分别为12.77 MJ/kg和12.35 MJ/kg和赖氨酸分别为0.9%和0.75%)及饲养至l00 kg左右屠宰,其生长速度、饲料报酬、产肉量及猪肉品质综合评定比较适宜。由于日粮营养水平往往对生长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通过改变日粮营养水平来同时改善生长性能和肉质的有效性比较有限。

4.4  通过营养性物质改善生长性能和肉质

4.4.1  氨基酸

    目前关于氨基酸提高生长性能的报道较多,但用于改善肉质的报道还较少。冯杰等(2003)[15]报道苏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保持在0.72可以促进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改善猪只胴体组成,但未对肉质进行测定。从理论上讲,使用不具特殊生理功能的氨基酸对肉质不会产生明显改善作用。

4.4.2  维生素

    在肥育猪日粮中添加VE 80 mg/kg,可提高生长性能,并显著改善肉质。补饲VC、VD3对肉质的影响效果还存在争议。总体来看,用维生素来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是可行的,但影响因素较多,效果还不太稳定,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4.4.3 微量元素

    目前发现具有改善生长性能和肉质的微量元素主要有有机铬和硒。铬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对动物机体的物质代谢、内分泌生理调节以及促生长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效。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生长肥育猪玉米一豆粕型日粮中有机铬的添加水平以0.2 mg/kg为宜,这样既可取得满意的胴体改善效果,又不影响动物的生长。硒参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合成,是GsH-Px的必要组成成分,可防止细胞膜的脂质结构遭到破坏,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在促进畜禽生长性能、健康状况和改善肉质方面,有机硒的效果大大好于无机硒。

4.4.4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系列含有共轭双键、具有位置和构象异构的十八碳二烯酸的总称,是必需脂肪酸亚油酸(顺-9,顺-12-十八碳二烯酸)的异构体。共轭亚油酸具有抗癌、降低脂肪沉积、增强免疫能力等许多生理活性。CLA对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很多,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正面效应,少数试验结果显示无效应,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试验中CLA添加水平、添加日龄、CLA产品自身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共轭亚油酸可以改善猪肉肉色、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及大理石花纹评分,但是共轭亚油酸对猪肉风味基本没有影响。

4.4.5  其他

    如肉碱、日粮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等都会对生长性能和肉质产生影响,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5  通过非营养性物质改善生长性能和肉质

    机体的遗传调控体系控制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同时控制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分配、机体生物合成和排泄物的产生。近年来有学者运用“营养组学”这个新词来涵盖与代谢过程直接相关的动物基因组部分。外源物质(包括营养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一事实为通过外源物质干预基因表达,使之向有利于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的方向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非营养性物质都具有调控机体基因表达和生化代谢的作用,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性能和肉质。进一步寻找新的营养代谢调控物质、优化现有营养代谢调控物质的使用技术和加强它们的组合效应研究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4.5.1  生长激素

    大量研究表明猪生长激素(GH)能显著刺激生长猪肌肉的生长,减少脂肪沉积。GH可能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一是先作用于肝脏GH受体(GHR),促进肝脏产生IGF-1,后者再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肌肉、骨骼等器官,促进动物生长发育;二是直接作用于肌肉、脂肪等靶器官的GHR来影响细胞代谢,或通过局部合成的IGF-1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直接注射GH、外源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或采用生长抑素免疫中和、转GH/GRF基因动物等方法,能够有效调控动物生长,但操作繁琐,成本高,生产上应用不现实。通过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作为基因表达载体,将pGH基因直接转导到猪体内细胞或肌肉注射pGRF基因表达质粒可以降低成本和减少给药次数,值得进一步研究完善。生长激素对肉质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16]。在安全性方面,研究表明停药7 d后,对血液、肝脏和肌肉组织不会引起生长激素的残留。

4.5.2 环腺苷酸(cAMP)

    环丁酰cAMP与cAMP促进生长和改善肉质的作用机制相同,可能途径有: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参与级联反应而最终使代谢酶活性加强,从而加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使体重增加;诱导激素(如GH等)或酶的合成,增加体内代谢酶量,促进机体合成代谢;促进肝中基因的转录作用,加强肝中蛋白质合成,从而使猪体重增加;改变体内能量的分配,增加糖和脂肪的利用率,减少了蛋白质的分解供能,从而使体内蛋白质沉积增加。田允波(2003)[17]报道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添加环丁酰cAMP能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添加剂量以20 mg/kg最好,可使日增重提高11.80%(P <0.01),料重比降低16.4%(P <0.01),胴体瘦肉率提高8.12%(P <0.05),眼肌面积增加11.98%(P <0.05),背膘厚下降18.90%(P <0.01),大理石评分提高11.66%(P <0.01),肌间脂肪含量提高28.88%(P <0.01)。皮下注射cAMP也可获得相似结果。

4.5.3 半胱胺

    半胱胺能有效降低下丘脑、胃和十二指肠的生长抑素的免疫活性,解除生长抑素对体内GH等多种激素的抑制作用。此外,半胱胺也可能通过抑制多巴胺(DA)向去甲肾上腺素(NE)转化,导致多巴胺含量显著升高,而大量的多巴胺在下丘脑强烈促进GH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促进动物生长。半胱胺无种属特异性、使用范围广、应用方便、成本低廉,是一种较好的生长调节剂。日粮中添加半胱胺可提高肥育猪的胴体瘦肉率、骨骼比率和眼肌面积,降低三点背膘厚和脂肪比率,改善肌肉的颜色和嫩度,从而改善猪胴体品质和肉质。

4.5.4  N-甲基D,L-天冬氨酸

    L-天冬氨酸(NM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NMA的促生长作用与GH激素分泌增多直接相关。NMA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一般为50 mg/kg。NMA对于肉质的影响还缺乏报道,在这方面亟待加强研究。

4.5.5 甜菜碱

    甜菜碱即三甲基甘氨酸。它与NMA一样,都属于甲基氨基酸。甜菜碱具有促进生长、改善胴体品质的功效、影响动物内分泌的功能。甜菜碱的促生长作用不仅仅是通过影响动物的GH系统,而且它自身作为一种营养性物质,为动物机体的各种甲基化代谢提供活性甲基,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18]。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一般为l 750 mg/kg饲料。

4.5.6 中草药

     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一种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可靠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用中草药改善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目前已有较多成功例子[19]。但是中草药作为添加剂,存在着人畜争药、产品成分不稳定、成本较高等弊端,因此目前实际应用还不普遍。今后的主要研究开发方向:一是深入开展药效研究,从分子水平认识中草药物质构成和作用效果,研究剂型与功效的关系;二是开发药物资源,注意产品标准化和含量准确性,制定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三是加工工艺的研究,把好原料质量关,要注意采用科学炮制方法。随着药源的广泛开发和中草药炮制工艺的改进,中草药作为一种新型促生长剂,在畜牧生产中必将得到广泛应用[20]。

4.5.7 其他

     主要有功能性低聚糖、天然植物提取物、益生素等。这些物质对生长性能和肉质的改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4.6 通过遗传选育和基因工程技术改善生长性能和肉质

     以往的育种工作主要考虑猪的生长性能,很少考虑猪的肉质性状,所以培育出来的猪生长性能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肉质性状却下降了。同样作为复杂的性状,既然生长性能能够通过遗传选育得到明显提高,理论上肉质性状也可以通过遗传选育得到改善。不过有资料表明多数与肉质密切相关的基因遗传力很低,并且肉质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选育时又要兼顾生长性能,因此单纯通过遗传选育方法让父母代不同基因型在子代中发生有利组合的机率很低,可见仅仅依靠传统的育种手段来提高肉质需要漫长的过程。

    在通过遗传育种手段来提高生长性能或改善肉质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生长性能的提高是否必然伴随肉质的下降?或者说肉质的提高是否必然伴随生长性能的降低?对于生长性能与肉质性状之间是否的确存在相互消长的负相关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例如,可以将纯种母猪所产的基因型非常一致或完全相同(可将受精卵在体外孵化,所得胚泡分割后输入代孕母猪子宫内,所产仔猪的基因型将完全相同)的同一窝仔猪随机分成2组,其中一组用外源生长激素处理促进生长,另一组作对照,两组饲喂相同饲粮,试验结束时比较2组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即可确切地发现生长速度与肉质间的关系。不过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生长速度与肉质性状之间似乎的确存在不利的相关作用[21]。但这种关系也有一些可能只是假相。例如,某些提高生长性能的基因可能与降低肉质的基因紧密连锁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肉质的降低其实并非是生长性能提高的必然结果。但这种连锁遗传会导致两者在遗传育种时无法分开,往往同时传到同一后代中去,造成无法通过遗传选育实现同时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的目的。

     现代育种学家普遍认为数量性状基因座位存在主基因效应,并且一个基因座位对某种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有时会因群体的遗传背景不同而不同,这就要求对不同品种进行大样本分析才能得出某个基因座位的确切影响效应。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某一基因座位的遗传效应还受到其他基因多态性的干扰。许多基因在品种之间或品种内部存在多态性。通过基因组扫描寻找数量性状位点(QTL)和候选基因分析等方法已找到了一些与生长性状或肉质性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下一步除了继续寻找新的与生长性状或肉质性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外,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分析已找到的这些多态性对生长性能和肉质的影响效应及其具体机制。为了鉴别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影响,可以对不同品种的大规模群体中肉质性状相关基因或生长性能相关基因的多态性逐个进行检测,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种多态性与肉质和生长性能的相关性,从而发现哪种基因型可以获得理想的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然后进一步用基因敲除、RNA干扰、基因过表达技术等方法分别验证它们的作用。总之,弄清某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确切影响是实现通过分子遗传选育和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的关键。只有区分出哪些基因型对肉质有不利作用(但对生长性能无不利作用),哪些基因型对肉质有改善作用(但对生长性能无不利作用),才能在不明显降低生长性能的前提下,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敲除或沉默对肉质影响不利的基因型,导入对肉质有利的基因型来改善肉质。通过注射某种有肉质改善作用的基因型的表达质粒来提高肉质也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方法。另外,了解不同基因型影响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生化机制将有助于通过营养调控等措施提高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对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选育最终是否会导致繁殖能力下降和对疾病及应激的抵抗力下降等不良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 结语  

    猪的生长性能和肉质都是涉及面很广的性状,并且都受到品种、性别、年龄、营养、饲喂方式、生活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虽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等机制能够保持自身生化代谢状态的稳定,但大量研究证明这种稳定是有弹性的,通过人为干预可使机体生化代谢在一个有利于提高其生长性能和改善肉质的新稳态上达到平衡。因此,通过对影响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生化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通过遗传选育、营养调控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实现既提高生长性能又改善肉质的目的,从而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策略上,根据不同生产目的进行定向选育、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基因型组合、通过非营养性添加剂调控养分在体内的分配、采用物理新技术进行屠宰前后肉品的处理将是协调好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

 

来源:不详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