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新闻

非瘟后,猪育种的这些变化趋势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 点击:
  • 日期:2021-03-11 08:45
  • 来源:2021年01期《猪业》【种猪育种技术与种业发展】专题

 

非瘟后猪育种的变化浅谈
 

文|杨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暴发以来,全国各地纷纷颁布了封锁令猪肉的调拨由活猪调拨逐渐转变为猪肉调拨,这不但影响肉猪的跨省调动,也直接影响种猪企业成年种猪的跨省调运。部分省份因行政命令禁止跨省调运,种猪企业被迫调整企业规划,有的改为省内销售猪苗,有的将成年种猪的调拨改为小种苗的调拨,有的甚至直接改为自繁自养,完善产业链。我国养猪业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高门槛的行业,生物安全要求的提升,使得固定资产的投入加大,小规模的养户纷纷倒闭或者弃养,大规模的集团化养猪公司不断扩张,加快了我国养猪工业化发展,这使得我国的猪育种方向将发生部分改变,猪育种方法将快速发展。

 

 

第一,非洲猪瘟促使繁育体系发生临时性重大改变

非洲猪瘟的暴发,破坏了现有的繁育体系,父母代及以上的种猪匮乏,已无法满足现有的生产需求。部分养猪公司迫不得已改变现有的繁育体系,采用三系杂交母猪、回交母猪、肉母猪作为母本,来生产商品肉猪,以此来弥补种猪的数量不足。这种繁育体系是一种临时性的折衷办法,其生产效率与传统的繁育体系相比有所降低,在疫情稳定控制后,不可持续。同时,部分集团公司纷纷建立独立的商业化公猪站,采用专业化供精,降低由于种公猪调拨而给整个猪场带来的疫病风险,以及种猪调拨政策的不可控风险。

 

 

第二,非洲猪瘟使得未来育种方向更注重屠宰性状

受非洲猪瘟影响,各区域之间肉猪活体调拨受到限制,逐渐转变为猪肉的调拨,调猪转变为调肉,可能在育种方向上使得体型外貌逐渐弱化,屠宰性状更受重视。活猪市场评价标准逐步转变为屠宰性状评价标准,如胴体重、屠宰背膘厚、瘦肉率、肉色、肉ph、肌内脂肪含量等。另外,猪肉的价格除了受到供需平衡的决定性影响外,在同等的环境条件下,更多的是取决于胴体重和背膘厚,实际上就是瘦肉率。全国大部分屠宰场猪肉的等级划分均以胴体重和背膘厚为等级衡量标准,因此,未来可能更加明确背膘厚的选育范围,如屠体背膘厚小于2.7cm。由于直接调拨猪肉,对猪肉的品质要求会更清晰,更紧迫。未来,对于活体的体型外貌的选育将逐渐弱化,料肉比、日增重、产仔数等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依然需要选育,而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可能会加大选育程度。

受到成年猪调拨区域化控制要求影响,根据不同区域市场需求,预计各公司种猪的选育方向会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进行具体的调整,进而培育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种猪,如西南、云贵喜肥,培育方向可能不需要以体型外貌来进行评级,更重要的是对背膘和生长性能的选育。而华南、华中、沿海喜瘦,则按与之相反的方向选育。根据本区域市场的需求,在当地建立种猪群体,且将选育方向调整与本地猪肉市场特点一致是必要的。

 

 

第三,非洲猪瘟加快育种方法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中,对于生物安全要求非常严格,其中要求尽量减少人猪接触,最好能做到人猪分离。但是对于种猪核心育种群来讲,传统的育种方法中性状的测定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猪,不利于非洲猪瘟的防控,这就要求育种方法要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可以通过三维成像的方法,测定猪的活体重、胸围、腰围、身高、体长、管围、乳头数等性状。另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组选择的方法,进行基因组育种值的评估,不用测定,直接进行预测选种。此方法在进行种猪活体保种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小猪调拨前,对其性能进行评估选种,再调运,使得活体保种后的复制群体性能保持原群体水平,而不盲选。

另外,为了生物安全控制,单位养猪规模逐步由小规模的散户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集团企业疫情防控时,意识到自繁自养自屠产业链一体化对生物安全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向全产业链布局,促进了集团化公司产业链的完善。促进种猪育种不仅可以通过商品群进行溯源祖代选择种猪,还可以通过屠宰后的性状表型值对于祖代种猪血缘进行评估选择,这将使得选配技术以及杂种优势评估技术飞速发展提升,同时也将大大提高选种的准确性。

 

 

第四,非洲猪瘟将推动集团化公司猪育种新技术快速发展

非洲猪瘟暴发的第一时间,各种猪育种公司首要的是做好优秀遗传资源的保护。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有以下几种方法给各种猪公司参考:首先是活体保种,在非瘟肆虐的情况下,像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一样,对于优秀的种猪群体要进行多点活体保种。而基因组选择技术是未成年小猪活体保种的最好的选种技术。其次,将优秀公猪的精液进行冻精保存,以便后续群体的持续改良。而高效的冻精技术成为非瘟暴发后,种业企业亟待掌握的一项育种技术,如温氏集团在非瘟暴发以后,保存了上万剂的优秀公猪冻精,为后续的群体持续选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者,将优秀公猪和母猪的细胞保存,便于必要时采用克隆技术重新组建群体。克隆技术在此危急时刻,成为了育种的支撑技术,给种猪公司留有最糟糕时刻的后招,万一发生非洲猪瘟情况下部分种猪群体有所损失,也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快速改良新的群体,而不至于让群体性能退化。最后,甚至可以对优秀种猪的后代胚胎进行保存,通过胚胎移植,使得群体的优秀个体得以遗传延续。更有甚者,将来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而培育出抗非洲猪瘟的种猪群体。在非瘟时期甚至是非瘟后时代,掌握这些技术的集团企业可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

 
 
 

杨明,博士,高级畜牧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从事猪繁殖与育种研究工作。曾任广东温氏种猪科技有限公司主任畜牧师,分子育种与冻精实验室负责人,兼任东北区域种猪育种负责人。

 

 

来源:2021年01期《猪业》【种猪育种技术与种业发展】专题

 

    (编辑:芳建)
    非瘟后,猪育种的这些变化趋势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