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常见寄生虫及其驱虫策略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2-10-25 14:09
- 编辑:admin
- 来源:《广东养猪业》
- 评论
养猪信息网是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刊《广东养猪业》唯一授权的信息发布网站,注明来源《广东养猪业》的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致电养猪信息网编辑中心020—38481113。
《广东养猪业》读者qq群215689457
集约化猪场常见寄生虫及其驱虫策略
寄生虫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感染和繁殖能力,猪仅接触少量感染性虫卵或幼虫即可保持感染状态,随后将寄生虫散播到整个猪场,因此,集约化猪场仍然普遍遭受到寄生虫的危害。但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笔者与东莞畜牧科学研究所合作,承担并完成了“建立猪场寄生虫监测系统与驱虫模式的研究”,在摸清寄生虫在集约化猪场感染流行情况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复方驱虫制剂与“四加一”驱虫模式优化组合的驱虫策略,取得良好驱虫效果。现将该项研究成果简要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集约化猪场常见寄生虫及其危害
1.1 猪蛔虫
1.1.1 猪蛔虫在集约化猪场中的感染流行情况
根据笔者在广东省各地选取较有代表性的38个集约化猪场共采集3636头猪粪样本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38个猪场中有26个场检到了猪蛔虫虫卵,场阳性率为68.4%。在所检的3636头猪粪样本中,有189头检到猪蛔虫卵,感染率为5.2%。从各年龄阶段猪群的猪蛔虫感染分布来看,感染率最高的是种公猪(9.8%);其次是种母猪(9.5%);再其次是肉猪育肥猪阶段(5.9%);然后是肉猪的生长猪阶段(1.7%),而保育猪阶段则未检到猪蛔虫虫卵。
1.1.2 猪蛔虫的危害性
猪蛔虫幼虫在猪体内移行时,可造成各器官和组织的损害,特别是引起乳斑肝和蛔虫性肺炎;当虫体发育到成虫,其危害性则主要表现在虫体需要消耗大量营养,并对寄生部位造成机械性刺激,以及阻塞肠空。
1.2 毛首线虫
1.2.1 毛首线虫在集约化猪场中的感染流行情况
在与上述猪蛔虫同时进行的同一调查中,发现38个猪场中有25个场检到了毛首线虫卵,场阳性率为65.8%。在所检的3636头粪样中,有209头检到毛首线虫卵,平均感染率为5.7%。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来看,种母猪的感染率为5.3%;种公猪的感染率为10.4%;肉猪育肥猪阶段的感染率为11.0%,生长猪阶段的感染率为5.5%。
1.2.2 毛首线虫的危害性
毛首线虫由于具有细小的、毛发状的头端,因而常以头部刺入黏膜内,引起盲肠和结肠的慢性卡他性炎症。有时肠黏膜出血,通常是瘀斑性出血。
1.3 食道口线虫
1.3.1 食道口线虫在集约化猪场中的感染流行情况
据调查, 38个猪场中有13个场检到了食道口线虫虫卵,场阳性率为34.2%。在所检的3636头粪样中,有91头检到食道口线虫虫卵,平均感染率为2.5%。从年龄分布来看,各阶段猪只都检到食道口线虫虫卵,种母猪的感染率为4.4%;种公猪阶段的感染率为3.5%;肉猪育肥猪阶段的感染率为1.4%,生长猪阶段的感染率为1.3%,保育猪阶段的感染率为1.6%。
1.3.2 食道口线虫的危害性
食道口线虫幼虫在大肠黏膜下形成结节对猪的危害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重复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
1.4 猪球虫
1.4.1 猪球虫在集约化猪场中的感染流行情况
据调查,38个猪场中有36个场检出了猪球虫,场阳性率高达94.7%,而且所有年龄阶段的猪只均有猪球虫感染。在所检的3636头粪样中,有905头检到猪球虫卵囊,感染率高达24.9%。其具体检出情况是:种母猪的感染率为41.7%;种公猪的感染率为41.9%;肉猪育肥猪阶段的感染率为17.0%,生长猪阶段的感染率为17.6%,保育猪阶段的感染率为8.6%。因此,猪球虫的感染有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的趋势。
1.4.2 猪球虫的危害性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猪等孢球虫的致病力较强,而艾美球虫的致病力较弱。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试验研究都表明,猪的艾美球虫病实际上相当普遍,即使是在亚临床状态,其造成的损失也很可观。多数猪艾美球虫,如光滑艾美球虫、粗糙艾美球虫、蒂氏艾美球虫、猪艾美球虫、有刺艾美球虫和新蒂氏艾美球虫,都可引起乳猪和断奶仔猪发生球虫病,表现出发热、腹泻、体重降低、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
当然,猪等孢球虫仍然是引起猪球虫病的最主要病原,常引起哺乳期仔猪或刚断奶仔猪的球虫病。在世界各国,其发生率约占仔猪腹泻性疾病中的15%~20%。据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有83%~100%的猪场有猪等孢球虫感染,而在美国,猪等孢球虫病每年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亿美元以上。
1.5 弓形虫
1.5.1 弓形虫在集约化猪场中的感染流行情况
猫是传播弓形虫病的最主要感染来源,猫粪中的弓形虫卵囊可保持感染力达数月之久,卵囊可被某些食粪甲虫、蝇、蟑螂和蚯蚓机械性的传播,猪摄食了被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而获得感染。另外,弓形虫的滋养体可以通过口、鼻、咽、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皮肤等途径侵入动物体内。20世纪70~80年代,弓形虫病曾在我国养猪场中大规模暴发流行,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曾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虽然全国性的暴发性的猪弓形虫病已不多见,但地方性暴发流行还时常发生,而且弓形虫病所引起母猪流产和死胎可能更是广泛存在。
1.5.2 弓形虫的危害性
当前,弓形虫病在我国集约化猪场中大规模暴发流行已较少见,感染猪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查阳性,可导致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或产死胎。但是,本病偶有地方性暴发流行,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7~10天。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鼻孔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鼻涕流出,呼吸困难,全身发抖。初期便秘,拉干粪球,粪便表面覆盖有粘液,有的病猪后期下痢,排水样或粘液性或脓性恶臭粪便。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耳、鼻、蹄与胸腹下部出现淤血斑,或有较大面积的发绀。病重者于发病1周左右死亡。
1.6 结肠小袋纤毛虫
1.6.1 结肠小袋纤毛虫在集约化猪场中的感染流行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8个猪场中全部都检到了结肠小袋纤毛虫包囊或滋养体,场阳性率为100%,而且所有年龄阶段的猪只均有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在这次所检的3636头猪粪样本中,有1716头检到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或包囊,感染率高达47.2%。其检出情况是:种母猪的感染率为54.2%;种公猪的感染率为63.3%;肉猪育肥猪阶段的感染率为60.3%,生长猪阶段的感染率为41.7%,保育猪阶段的感染率为24.3%。与猪球虫的感染情况一样,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感染也有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的趋势。
1.6.2 结肠小袋纤毛虫的危害性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常在的、条件性致病寄生虫,一般情况下为共生者,以肠内容物为食,对肠黏膜并无损害,猪只无任何临床表现,生长发育正常。但是,如猪的消化功能紊乱或因种种原因肠黏膜有损伤时,结肠小袋纤毛虫可趁机侵入肠壁,破坏肠组织,形成溃疡。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喜欢饮水,粪稀如水,恶臭,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此时,粪便中常有大量的能运动的滋养体。
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猪只拉稀,同时粪检中查到大量的能运动的滋养体,此时结肠小袋纤毛虫处在致病时期,需要投药进行治疗;如果猪只粪便正常,粪检中只查到包囊期虫体,此时结肠小袋纤毛虫处在非致病的共生时期,不需要投药治疗。
1.7 疥螨
1.7.1 疥螨在集约化猪场中的感染流行情况
疥螨患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疥螨寄生处产生奇痒,患猪到处摩擦,致使猪舍围墙、栏柱、地面及用具等被疥螨虫体或虫卵污染,成为传播媒介物。健猪与患猪或与媒介物接触而感染本病。猪舍阴暗、潮湿、挤拥,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卫生差,营养不良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本病在秋冬及初春,尤其阴雨、湿冷天,传播迅速,发病严重。根据笔者在某集约化猪场所作的疥螨感染情况调查,种母猪、种公猪、育肥猪、生长猪和保育猪的疥螨感染率分别为26.7%、20.0%、10.0%、20.0%和20.0%。
1.7.2 疥螨的危害性
由于疥螨用其口器刺入猪体皮肤并挖掘隧道,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痒感、炎症。患猪常用其前肢搔痒或在墙壁、栏柱等处摩擦,引起皮肤组织损伤,使皮肤上出现丘疹、水泡,如继发细菌感染,就会形成化脓病灶。疥螨病灶通常起始于眼周、颊部、臀部及耳部,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后肢内侧及全身。病猪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逐渐消瘦,甚至死亡。
2、集约化猪场常用驱虫药及其驱虫效果分析
2.1 咪唑骈噻唑类
- 2012-05-30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生猪遗传改良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
- 一例母猪仔猪群高致病性混合性腹泻的诊 697
- 标准化养猪场工艺建设势在必行 619
- 应对猪价低迷 控制养猪成本的四大措施 459
- 美国的设施化养猪生产 429
- 新目标—母猪年提供35头断奶仔猪 418
- 维生素C在养猪行业上的应用介绍 346
- 农民养什么品种猪最划算? 343
- 用韭菜喂养不发情母猪有奇效 336
- 仔猪旺食期的增重技术方法 335
- 猪业顽疾——猪链球菌病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