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纪念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以及综合防控措施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2-03-14 08:34
  • 编辑:admin
  • 来源:广东养猪网
  • 评论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以及综合防控措施

河北省无极县综合职业教育中心  岳伟敏

  1.猪病流行的主要特点

  1.1新疫病不断增多,病原体变异情况增多

  据统计,我国近l0年来新出现了30多种传染病,其中猪病就有7种,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等,这些新发生的传染病已遍及全国,导致不少养殖户(场)的死亡淘汰率为发达国家的l~3倍,许多猪场的死亡淘汰率达到l5%以上,甚至更高。

  病原体发生变异的情况增多,随着饲料营养浓度的增强造成机体生长速度增快、应激因素(如饲料变更、营养不平衡、气候突变、断奶、转栏、合群、不合理消毒)以及药物使用增多,使得病原体与这些因素接触后发生变异的情况增多。

  有些病原体本身就由多种血清型构成(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异,表现的病症也呈现非典型化和复杂化。细菌在显微下镜下的表现也有所变化。如笔者在某猪场进行疾病诊断时,采集心、肝、脾、肺、肾等病料通过触片及瑞特氏染色显微镜镜检,发现有二端着色的杆菌,再经鲜血琼脂培养基长出了3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菌落,再经麦康凯培养基鉴别培养,发现长出红色菌落的为大肠杆菌,长出黄色菌落的为沙门氏菌,不生长的为巴氏杆菌,最后确诊为沙门氏菌感染,再继发感染巴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

  1.2猪群的发病方式由原来的单一感染为主转向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为主

  当前,猪群中发生传染病往往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协同作用造成的。如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细小病毒病,猪气喘病与猪巴氏杆菌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等,在临床中尤为常见。又如仔猪腹泻,通常是仔猪黄痢、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疾病混合感染及环境因素影响等而引起。再如大肠杆菌病与肺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或轮状病毒腹泻共同发生;猪瘟与仔猪副伤寒或猪弓形虫病并发;猪气喘病、巴氏杆菌病或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猪瘟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或与猪流感并发。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据杨汉春教授报道:在猪疫病检疫中发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加猪圆环病毒占54.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加猪伪狂犬病占10.5%、猪圆环病毒感染加猪伪狂犬病占1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加圆环病毒再加猪伪狂犬病占10.5%。

  1.3临床病症的复杂化及非典型化

  我国流行的猪病呈现出病原多元化的特点,既有病毒与病毒的混合感染、细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甚至有病原(病毒或细菌)与寄生虫或与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共同发病的现象。此外,当猪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或遭受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时,继发多种细菌感染,使疾病更为复杂,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往往是综合症候群,从而大大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有些猪病多由原来的典型向非典型温和型或亚临床型转变。如“温和型猪瘟”就是非典型猪瘟,病猪临床症状轻又不典型;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通常引起疾病经过和隐性感染。但是妊娠母猪感染温和型或低毒力毒株时,可发展成“带毒母猪综合征”,其母猪食欲和精神状况未见异常,由于病毒侵袭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或者产出弱仔;有的发生先天性肌肉颤抖;有些所产仔猪虽然无明显病状,但是终身带毒和排毒,接种猪瘟疫苗后不易产生免疫应答,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带毒猪还可经水平传播给健康猪,这样,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同时在一个猪群中进行,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经易感猪传代后,毒力会增强,造成猪瘟在猪群中的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的长期存在。

  丘惠深研究员报道:许多猪场猪群中猪瘟病毒的感染率约为30%,平均感染率为12.17%,最高可达50%。感染猪瘟病毒的种母猪(可带毒752天以上),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产下的活仔带毒,能存活6~11个月,并向外排毒。

  1.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威胁逐渐加剧

  免疫抑制性疫病除了直接危害畜体外,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同时乘虚而人,造成多种疫病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药物的有效性变差及疫苗免疫接种失败,故有人称之为“钥匙病原”。常见的有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2型、猪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等,这类病原可引起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支原体肺炎、猪萎缩性鼻炎、仔猪副伤寒、猪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继发感染。

  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是危害我国猪群最重要的两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引起这2种疾病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除了造成养猪生产的直接危害外,更为重要的是这2种病毒均可直接侵袭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使猪只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机体的抗病能力大大减弱,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加。有人称免疫抑制为“无形的杀手”,也正是因其无形,在目前的养猪生产中,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多数人还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也正是这个态度,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圆环病毒2型(PCV2)在我国猪群中出现高感染率,也是近年来猪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猪越来越难养的重要原因之一。

  1.5猪呼吸道传染病日益突出

  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现出发病率高、发病急、病程长、大小猪均发、难于控制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1种或多种细菌、病毒交织在一起,再加上环境应激因素及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等所致。是养猪生产中最严重的最棘手的问题,发病率30%~80%,死亡率为5%~3%,对猪只各日龄、各饲养阶段造成的危害、损失巨大。兽药成本60%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控制,造成的损失比猪瘟还严重。  另外,猪呼吸道疾病使饲料转化率低,增重慢,患呼吸道疾病的仔猪与健康仔猪相比,达到100千克出栏时间约长40天,多耗料80千克,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通常,猪肺炎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是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次,由副猪嗜血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内脏型链球菌病以及溶血性链球菌)、猪沙门氏菌等引起。病原体主要侵入呼吸道和肺脏,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造成气体交换能力下降而致猪的抵抗能力下降,继之猪体内本身携带的常驻病原菌和存在于猪舍空气和环境中的外源性病原体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脏,引起继发性混合感染,猪群即可暴发呼吸道疾病,造成呼吸系统的器质性损伤。此外,猪群饲养密度过大、潮湿闷热、猪舍昼夜温差变化大、营养不良、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或人为使用含刺激性气味的消毒剂造成空气质量差和猪群免疫功能下降等应激因素成为呼吸道疾病暴发和流行的诱因。

  1.6繁殖障碍疾病仍然突出

  目前,因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是困扰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引起繁殖障碍的疫病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猪流感、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布氏杆菌病、猪衣原体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瘟、猪弓形体病等,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猪弓形体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特别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双重感染引起的流产、死胎、产弱仔等问题近期已在一些规模化猪场显露出来。另外,由猪附红细胞体病和日本乙型脑炎等引起的繁殖障碍值得关注,该病可引起不同妊娠阶段的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持续高温也可造成弱胎、死胎的现象,随着温和型猪瘟的不断出现,母猪产弱胎的现象呈普遍上升趋势,胎儿产出后呈现先天性震颤等病症。

  1.7高热症候群十分常见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爆发猪“无名高热症”,临床表现高烧、败血症、皮肤发红等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20%~l00%不等,因该病病因复杂,临床上难以对其作出准确诊断。目前,普遍认为该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症候群,这些病原包括:病毒性的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细菌性的如大肠杆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肺炎支原体、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等,它们以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的方式感染猪群,导致病情的严重化和复杂化。除致病性病原外,还包括霉菌毒素、重金属超标、抗生素滥用、免疫不当等不良因素的应激,可引起猪发生高热。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诊断室从江西、湖北、湖南等多省采取的“高热病”病例样本中均分离出变异的蓝耳病病毒。变异的病毒与原来的病毒的同源性达到94%,脑、肺组织中分离出病毒的比例相当高。除分离出蓝耳病病毒外,还分离出圆环病毒、链球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等。在以上3省采集的16份病例样本中,分离出16株细菌,细菌种类较多,具有广泛的耐药性。猪伪狂犬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均为阴性。在湖北省采集的病样中,只分离出蓝耳病病毒,其他病毒PCR检查均为阴性。用变异的蓝耳病病毒感染动物,复制出了“高热病”症状。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对121份“高热病”病样进行了细菌分离,分离出的菌株中,大肠杆菌占30.6%,链球菌占14.9%,副猪嗜血杆菌占7.4%,巴氏杆菌占1.7%,大肠杆菌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占1.7%,沙门氏杆菌占2.0%。从另外256份病料中分离出菌株148株,其中,大肠杆菌87株,占59.5%,链球菌43株,占29.1%,副猪嗜血杆菌占6%,巴氏杆菌占2.7%,沙门氏杆菌占2.0%。用分离出的大肠杆菌感染动物,也复制出了典型的“高热病”症状。

  1.8消化道疾病非常广泛

  无论是现代规模养殖场,还是中、小规模的养殖专业户或散养户,猪的消化道疾病均有发生,占疾病的35%~4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导致仔猪死亡率较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并使猪肉的质量下降。引起猪消化道疾病的病因有很多,有细菌性的、病毒性的、寄生虫性的、营养性的及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其中由传染性病原,如病毒性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细菌性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腹泻,危害最为严重。这些致病因素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以2种或2种以上混和感染的方式出现,使病情加重,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调查,现在绝大部分养猪场都存在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腹泻问题。其中,寒冷、潮湿、不卫生、氨气浓度高等环境应激问题,以及奶水质量差,是哺乳仔猪腹泻最主要原因。断奶仔猪腹泻,与饲料营养和饲料管理和饲喂方式等都有关系。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腹泻都与温度有直接关系,掌握好温度就能减少腹泻的发生。

  1.9肾病发生逐渐增多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是近几年在一些地方新流行的疾病,其特征症状为皮肤病变,即病猪的皮肤上出现丘疹、红斑,甚至坏死点、结痂,猪只体重减轻、消瘦,主要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细小病毒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等发生后也可引发该病。另外,霉菌毒素、应激因素、疫苗接种以及环境应激等也可导致其发病率升高。近几年,随着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链球菌病等诱发性疾病的不断发生,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的发生也随之增多,已成为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1.10耐药性严重

  近些年,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细菌的耐药性,这也是当今药物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今多重耐药已成为耐药性一个重要特点。

  建立合理、完善的药物防制方案,避免盲目用药、长期预防性用药、滥用混用等混乱局面,杜绝在饲料或饮水中直接添加兽药原粉,不要轻易使用药物来预防疾病,在发生阶段性疾病时或处于疫病的流行期或暴发时,应及时送检,对猪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查找到病原体,同时进行药物的筛选,筛选到敏感药物,有针对性的用药,达到治疗和控制疫病的目的。

  积极推崇绿色环保养殖新观念,药物不再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目前猪场疫病发生常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不再是单纯的细菌性疾病,因此采用药物治疗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从治疗性用药转向针对性用药方面发展。

  2.应采取的防控对策

  2.1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彻底做到全进全出。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确保足够的饲料营养和饮水供应,饲喂全价饲料,注意补充多维或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由于猪群普遍存在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下降,一旦饲养管理不善,导致应激因素发生,猪群就会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可以说养猪业已进入一个精细养猪时代,要让猪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长,保证充足的营养,以增强群体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

  环境是防控疾病的首要因素,环境是提高生产成绩的关键,温度、湿度、通风是重中之重,环境卫生是前提。注意猪舍环境管理,保持猪舍干燥,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降温,维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注意猪舍通风换气。

  要控制好疫病,养猪生产必须做到全进全出,特别是一些呼吸道疾病的控制,要求严格的全进全出,减少传染源在猪只之间的传播,全进全出是关键。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即使是商品猪场,至少也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减少和杜绝应激因素,做好保温与通风等工作,增强猪的机体抵抗力。严格把好饲料关,防止饲料携带病原,保证饲料质量与全价优质。

   2.2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免疫检测情况,疫病流行的规律,结合当地动物疫情和疫苗的性质、作用,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本身猪场的免疫程序。在进行免疫时,根据猪场本身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疫苗,避免大而全。同时在注射疫苗时可考虑增加免疫佐剂,可大大的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

  摸清猪场的原发型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使用高质量、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不要乱用疫苗,要正确使用疫苗,对于疫苗免疫效果不好的疫病尽量不要使用疫苗。还要做好疫苗的免疫检测与评价。

  2.3科学合理用药

    要根据猪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药敏试验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药物,严禁乱用、滥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做到科学诊断,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 当前,滥用乱用抗生素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担忧,动物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

  辩证施治、综合治疗,对症下药。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由兽医负责,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尽量选用效能多样或有效药物,效果不确实的药物不要使用。确立“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结合,饲管优先”的思想理念。

  2.4建立疫病监测监控制度

    养猪场(特别是种猪场)一定要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每季度对猪群进行1次免疫抗体监测,每半年进行1次疫病监测。通过对疫病的监测,检出隐形感染或潜伏感染猪只,及时淘汰,净化猪群;通过疫病监测,可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以便做好预警预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可把损失控制到最小限度,确保猪群健康。

    加强规模化猪场和基层兽医站诊断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疾病诊断、检测与监控体系,重视临床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结合先进诊断手段,强化平时的疾病、疫情监测与监控。出现疫情尽早进行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时进行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避免疫情扩散。 对于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以及疾病综合征,要求兽医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诊断时要分清主次,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验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据此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2.5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将传染病拒之于猪场之外。搞好猪场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降低因污物发酵和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猪呼吸系统的损害,尽量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定期对猪舍、用具及环境进行消毒,并做好空舍期的全面彻底消毒,以杀灭有害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有条件者应实施全进全出的猪群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进出猪舍应严格消毒,谢绝外来人员进入猪舍。猪场禁止养狗、养猫和饲养家禽,并注意防鼠、灭虫。随时观察,发现患猪,立即进行隔离。避免从疫区引种,并重视对新引进猪的隔离检疫,只有经隔离检疫未发现疾病问题者才能混群。

  作者简介:岳伟敏,女,1975年10月23日出生,于1999年7月毕业于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动物科学系动科教育专业,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执教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综合职业教育中心,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对无极县的畜禽疾病工作进行调研,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载于《广东养猪业》2012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广东养猪网,并保留原文链接!

顶一下
(13)
 
86.7%
踩一下
(2)
 
13.3%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