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种猪的多阶段选育方法
- 点击:
- 日期:2015-02-15 17:46
- 来源:猪业科学
导 语
规模猪场通常都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大的群体规模和一定的技术能力,每年大约有30%的种猪需要更新。由于引进种猪潜在疫病的危险,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场内进行种猪的选育。猪的各种性状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选种应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根据其生长特点并采用相应的选育措施,经过多阶段的选择才能够使优良的种猪脱颖而出。
1 断奶前的选择
要进行种猪的选育必须对仔猪编号标记,使每一头猪都有记录可查,并详细记录出生时间、体重、父母等信息,为以后的选择奠定基础。断奶时种猪的各种性状还没有表现出来,主要是根据父母的成绩、同窝仔猪的整齐程度、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体质外形和有无遗传缺陷等进行窝选。由于产仔数、初生重和断奶头数等繁殖性状已经表现出来,断奶时应该根据这些性状进行选留。
2 保育结束的选择
2.1 25 ~ 30 kg 阶段仔猪
该阶段仔猪受母体影响逐渐消失,其本身遗传性能开始显现,应参考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参考父母遗传性能和哺乳期间的生产性能,淘汰生长发育差、有遗传缺陷和体形外貌不符合选育目标的个体。有条件的猪场可把选留的种猪聚集在饲喂条件相对较好的栋舍,安排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应体重大致相同、公母分开并且注意饲养密度。2.2 50 ~ 60 kg 阶段的选择经过前2 个阶段的选择基本上把生长性能低下和有遗传缺陷的种猪排除,在此阶段种猪受母体的影响很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个体生长性能,同时应考虑体形外貌和繁殖性能需要。如50 ~ 60 kg 体重阶段只据其生长速度进行选择,其繁殖性能的优良基因可能丢失,故该阶段进行早期选育应借鉴体重达100 kg 阶段,将繁殖性能考虑进去。
2.2 50 ~ 60 kg 阶段的选择
经过前2 个阶段的选择基本上把生长性能低下和有遗传缺陷的种猪排除,在此阶段种猪受母体的影响很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个体生长性能,同时应考虑体形外貌和繁殖性能需要。如50 ~ 60 kg 体重阶段只据其生长速度进行选择,其繁殖性能的优良基因可能丢失,故该阶段进行早期选育应借鉴体重达100 kg 阶段,将繁殖性能考虑进去。
3 6月龄左右的选择
到6 月龄(或达100 kg 体重)时,个体的生长速度、体形等主要生长性状已经表现出来,应作为主选阶段。种猪应该符合身体健康、体型匀称、体格健壮、无无效奶头且达到7 对以上、同窝无遗传缺陷、外阴饱满或者睾丸对称饱满等特征,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淘汰。
还应对反映猪的体质、机能、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外貌进行评定。评定方法主要是肉眼评定与体尺测量相结合。肉眼评定应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进行观察,看其体型是否与选育方向相符合,体质是否结实,整体发育是否协调,品种特征是否典型,肢蹄是否健壮等,而后令其运动,观其步态有无跛行或其他疾患。然后对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定。最后进行体尺测量,测量指标包括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等。按照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活体背膘厚等生产性状构成的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留或淘汰。公猪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同时应根据血统进行选留,保存相应血统。
4 6月龄选种后的选择
该时期母猪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种猪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存在下列情况的母猪应考虑淘汰:至7 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在1 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 ~ 4次未受胎;断奶后2 ~ 3 月无发情征兆、母性太差、产仔数过少。公猪开始使用后的选择也很重要,公猪必须要有旺盛的性欲,对母猪有爬跨行为,定期检查精子的密度、活力和有无畸形等指标,并且要统计公猪的后代中有无遗传缺陷。
5 生产阶段的再选择
隐睾、阴囊疝和脐疝等遗传疾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只有在其纯合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有害作用,携带这些有害基因的个体能将其遗传给后代,要控制和消除猪群携带的遗传缺陷基因,不仅要淘汰表现缺陷性状的个体,还应将携带隐性致病基因的个体识别淘汰。所以对于有遗传缺陷的个体要记录其性状,并查询繁殖记录和配种记录,将相应的公母猪淘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性能测定,测定性状主要取决于猪场的选育目标、测定技术和测定设备。大部分养猪生产企业已经把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总产仔数、体重达100 kg 日龄、达100 kg 体重背膘厚作为测定性状,初生窝重、21 日龄窝重和头数、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性状作为选测性状。
随着育种工作的进展,种猪选育目标也从单纯地降低背膘厚、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转变为提高生长肥育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主选日增重),提高胴体瘦肉量和肌肉品质,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和育成率(主选母猪年育成幼猪数)。此外,还注意乳头数、腿的结实度和抗逆性(或健康状况)等。根据猪场的生产定位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生产场应侧重生长性状和胴体性状,核心场则应加大繁殖性状和肉质性状的选择。
正确的选种要基于对种猪进行综合的遗传评估,利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因为其充分利用了个体和亲属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校正环境效应,使估计育种值与真实值的差距最小。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等生产育种新技术可以提高种猪的选育进程,快速推广优秀种猪基因。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2015年第1期 “遗传育种”栏目中P116。作者:董斌科,雷彬,孙华,等。
(编辑:admin)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 2021-04-01刘敬顺:种猪测膘越来越重要,你了解它的技术起源和发展历史吗?
- 2021-03-25江灵透: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做好种猪场育种组织管理
- 2021-03-08华南农大张哲教授:种猪遗传评估及选种技术进展
- 2021-01-27吴珍芳: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种猪育种中的应用
- 2020-12-31高效率,无接触!三维重构技术应用在种猪育种能发挥多强大的效果
- 2020-11-04猪克隆技术是怎么样一种技术?有什么用处?温氏种猪石俊松博士这
- 2018-11-14辛苦选育的后备母猪却配种失败?主要原因就这几个
- 2016-09-21猪场引种抓好五大关键事项
- 2016-06-15养殖场提高纯种猪育种水平的方法
- 2016-04-07知道吗?引种时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