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病控制方案措施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8-01-21 11:04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评论
猪群临床发病时绝不会像传染病教材上讲的那样,每个病单独发生。而总是几种传染因素混合感染,并与非传染因素相互作用。传染因素主要指的是“三菌、四体、一病毒再加寄生虫”的感染。“三菌”包括细菌、真菌和霉菌;“四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立克次体;“病毒”只有一个种,靠复制引起机体发病;“寄生虫”分为体外寄生虫、体内寄生虫和血液原虫。非传染因素主要包括:营养、环境温度、空气质量、卫生、应激因素、遗传因素、管理因素及中毒等。非传染因素往往诱发并加剧传染因素的发生和发展。
与其他家畜相比,多数猪是大群、密集饲养的,而且现在全世界养猪业都在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靠拢。因此,除养禽业以外,猪的传染病控制要比其他家畜显得更重要。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总是和非传染因素相关。因此控制传染性因素的同时,必须兼顾非传染因素,(非传染因素的控制祥见养猪部分)养猪业主才能实现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长期维持猪群的高度健康生产。
多年来世界各地养猪实践证明,全进/全出管理体系是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猪群传染病的手段。全进、全出制指的是一栋猪舍在一天内进满日龄相同的猪,包括产房的临产母猪;并在适当的时候全部清空,将圈舍彻底清扫、消毒、干燥后,经过一周以上时间的空置,然后再进下一批次的猪。
在外购仔猪育肥的养猪场,如果不能实现从同一家猪场购入体重相等,日龄相差在5-7天之内的仔猪,并一次性装满圈舍,全进/全出管理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根据各地实践生产的得失,我们提倡自繁自养养猪模式。在自繁自养猪场,确保全进全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分点隔离饲养
养猪生产主要分三个阶段:配种、妊娠和分娩阶段;断奶仔猪至体重30公斤的保育阶段;育肥阶段。
有的养猪场将这三个阶段的猪放在同一场内饲养,这是不可取的。疾病往往是由大猪传播给小猪,但不是所有疾病都是由母子间传播。母猪能够顺利产下健康活仔,说明母猪体内已经对某些病原产生坚强的抗体,并能够将这种抗体通过母乳传递给仔猪,哺乳期仔猪在母原抗体消失之前,对大多数母体携带的病菌具有抵抗能力。猪群中更多的疾病是由育肥猪——育成猪——保育猪——仔猪这一方向传播。
有的猪场采用三场所异地饲养模式,即将上述三个生产阶段的猪放在相距1公里以上的三个不同猪场饲养。这种三区饲养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任何一区的猪只发生传染病时,只需切断各区的流通,即可保证其他生产区的安全生产,而不会造成疫病的大面积流行。目前,主要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采用。其缺点是:占用土地面积大;猪场设计时猪只装载量和猪群生产能力必需匹配;多次转群运输会对猪只产生较强烈的应激;不适合500头以下基础母猪的猪场。
目前国内有猪场根据实际情况试行两点式饲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配种、妊娠和分娩在同一场所,保育仔猪至育肥出栏在另一场所。这一饲养模式更加适用于由圆环病毒、兰耳病、支原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干扰的猪场,因其减少了一次运输、转群所带来的应激。也更适合于基础母猪在500头以下的猪场。但是这种模式对于育肥场的环境要求较高,必须是高床漏缝地板,室外直接下水道和保温条件要好。
其实,几乎所有的养殖模式都是好的,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中各环节的执行力。六和仁泰饲料公司猪病专家团的所有成员都是在国内万头以上猪场从事临床15年以上的,在养猪和疾病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但唯独在对于管理的执行力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至。当猪群出现问题时,养猪者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传染、购入的饲料兽药、兽医水平高低或饲养员的责任心等方面,却从不从作为猪场管理者自身找原因。
2分性别药物早期断奶,断奶前混群技术
早期断奶,是为了提高母猪繁殖力,减少因母原抗体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而减弱使有些病原菌传染仔猪。仔猪出生10日龄时,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就会感染;14-16日龄时,沙门氏菌、螺旋体会感染仔猪;20日龄时,放线菌胸膜肺炎、支原体多发。20日龄后,母原抗体逐渐减弱或消失,猪瘟、兰耳病、大肠杆菌等发病机会增多。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18-20日龄断奶,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传染病侵害仔猪,因此断奶前后应投药预防。有的猪场喜欢断奶后饲料加药,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原因一:断奶后仔猪已经临床感染,此时投药应该是治疗了,而不是预防。二:断奶后饲料加药,常常因适口性不好而影响仔猪采食量。仔猪采食量降低后,摄食的药物量减少,起不到预防的作用,更别说治疗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断奶前后七天内饮水加药。投药时间短,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不能被全部杀灭,白花钱用药。
断奶前混群技术,指的是仔猪断奶前10天左右,打开各产床的隔断,让不同窝的仔猪相互接触。此时母原抗体未完全消失,仔猪接触不同病原菌后不会发病且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尤其断奶后并群时,可以有效减少因不同窝的仔猪气味不同而引起咬斗。
分性别饲养技术。青年小母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氨基酸的需要量,要比同日龄同体重的去势公猪平均低5-10%。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有效利用饲料,又能提高出栏整齐度,并减少因相互打斗造成的损失。
3对于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疾病因缺乏有效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应以做苗免疫为主。
猪瘟是必须免疫的疫病,在我国,万病之源是猪瘟。对于无猪瘟疫情威胁的猪场,可于仔猪20日龄母子同免猪瘟细胞苗5倍量,55日龄仔猪二免。对于有猪瘟疫情威胁的猪场,可以进行乳前免疫,20日龄母子同免,55-60日龄三免。彻底清除猪瘟带毒猪,是养猪场净化和控制猪瘟的唯一有效办法。应用目前国内研制扁桃体活体采样器采样,送有条件的实验室检验。
对于其他病毒性传染病,应根据本厂实际情况,进行血清学检查和抗体检测后决定免疫哪些疫苗,何时免疫效果最佳。
4细菌性传染病
细菌性疾病应以投药预防为主。原因之一:细菌性疾病如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众多的血清型,市售商品疫苗对某个猪场的保护率到底有多高,谁也不敢恭维。之二:饲料中的药物添加剂,保健时使用的抗菌药,消毒,都会对免疫应答造成影响。之三:频繁的免疫给仔猪造成反复应激,必然会加剧猪只胃溃疡和心肺功能的损害。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针对本厂多发病制备自家灭火苗。
5寄生虫性疾病
几乎所有的猪传染病学教材,都将寄生虫病与其他传染病分别开来阐述。其他传染病因其在猪群内传播迅速,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猪的刚第弓形虫也因其高度传染性和死淘率,得到人们的认识。但猪的球虫及其他体内外寄生虫在临床上因其表现症状不典型,往往被人忽视。寄生虫感染后引起猪只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饲料报酬低及继发其他感染。对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影响巨大。
通过单一感染试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猪感染常见寄生虫后,均可使平均日增重下降。同样,其饲料增重比率增加。低剂量感染时,日增重平均下降2-21%,料肉比提高3-6%。高剂量感染时则可引起猪只死亡。
目前在国内猪群中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是疥螨,蛔虫和球虫。
疥螨的高度临床感染率已经使与猪只长期接触的人们忘记了健康猪只的皮肤是什么样子的了。白色猪种的皮肤非常细腻、柔嫩、光滑和红润,近似于婴儿的皮肤。我们只要看到新生三五天的仔猪,从他的皮肤外观就可以想见到健康猪只的皮肤了。但是,现在猪群中严重的疥螨感染已经让人们对于粗燥、沾满皮屑的皮肤熟视无睹了。
蛔虫在大型肉联厂检疫中是检出率最高的寄生虫病。许多呼吸道疾病和肠道疾病,都与蛔虫有关。
绝大多数养猪生产者都会给他们饲养的猪只驱虫,但寄生虫仍然具有高度临床感染发病率。这主要源于人们对驱虫概念的误区,多数人往往只驱一次虫,这是不能彻底解决寄生虫感染的。所有的驱虫药都对虫卵无可奈何,而从虫卵发育到蚴或幼虫,大约需要七天时间。就是说:投一次驱虫药,可以把当时的幼虫、成虫杀灭,但对于虫卵是无任何作用的,投药七天以后虫卵会再度发育成成虫。而且一次性投药,受猪只当前采食量和药物适口性的制约,无法保证每头猪都采食到足够的药物。因此,驱虫时应将正常投药量混入饲料后,连续饲喂七天。
来源:不详
- 2012-10-10验方治疗母猪繁殖障碍
- 2012-10-10初生仔猪需补铁
- 2012-09-29草药饲养可以增强母猪、仔猪体质
- 2012-09-21原创:怀孕母猪的用药禁忌
- 2012-09-07兽药配伍禁忌与避免技术措施
- 2012-09-07生殖激素及其应用方法
- 2012-09-07抗菌素改变猪场到的细菌构成
- 2012-09-05食盐在猪身上的三个妙用
- 2012-08-24影响生猪皮光毛亮的营养因素分析
- 2012-08-13鱼腥草喂猪好处多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
- 无公害优质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 128
- 饲养怀孕母猪注意事项 128
- 提高母猪人工授精成功率的措施 81
- 养猪资金预算及成本核算 77
- “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策略 61
- 猪群结构与存栏头数计算方法 57
- 后备母猪不发情的防治 53
- 饲料对肉质的影响 46
-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及人工受精的应用 45
- 猪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