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策略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8-01-15 18:53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查看更多评论
“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从2006年5月份开始,我国华南地区的不少猪场,暴发了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猪高热病”。该病危害严重,具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造成猪只大量死亡,并逐渐扩散和蔓延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养猪界谈“热”色变,许多地区的猪场业主和技术人员处于极度恐慌状态,国内外畜牧兽医界对疫情给予高度关注。国务院和农业部高度重视猪高热病,农业部先后两次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通报了有关情况,并于2007年3月28日发出农医发[2007]10号《关于做好2007年猪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该病临床上较难控制,猪群发病后,大部分病猪治疗效果不理想,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倒闭。
1 流行特点
1.1 疫情流行区域广,华南、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南等多个省市均有猪场发病。
1.2 疫情传播速度快,猪群分阶段发病,在同一个猪场中通常中大猪或母猪先发病,2~5天波及全群,10天左右扩散至整个猪场。
1.3 疫情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不仅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而且在春、秋、冬季均可发生。
1.4 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病,发病猪的体重一般在10~80千克,主要为保育仔猪、生长育肥猪,很多猪场的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情况也十分严重。
1.5 发病猪场猪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患病猪死亡严重,大部分发病猪场患猪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20%~80%,甚至接近100%。患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和保育仔猪死亡率甚至高达100%;母猪发病出现死亡、流产或不发情症状,死亡率可达10%左右,有些新建猪场母猪死亡率达到30%,甚至70%;流产率在10%~40%左右。
1.6 没有严格封闭猪场、不重视消毒、没有对猪群进行系统保健的猪场发病严重。但在许多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很好的大中型猪场同样发病严重。
1.7 饲养管理不善、从场外购进猪苗饲养、猪舍通风不良、隔热效果差、饲养密度高、栏舍低矮、饲料质量较差、不重视霉菌毒素危害的猪场发病率及死亡率更高。
1.8 抗病毒和抗菌素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乱用药物和疫苗的猪场患猪死亡率更高。
2 临床症状
不同地区的患猪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喜伏卧,嗜睡,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猪只甚至不饮水;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部分发病严重的患猪全身呈现紫色;部分患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或犬坐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部分患猪流清鼻涕、少数流浓性鼻涕,打喷嚏、咳嗽;部分猪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部分患猪下痢或呕吐;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症状;部分患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部分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不能站立。发病猪死亡率高,死亡过程快,病程多为4~10天,长者可达20日,死亡后多呈败血症变化。部分患猪经治疗或耐过而逐渐康复。
相当一部分高热病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体温升高、便秘、厌食,产出较高比例的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亡严重;产后母猪子宫炎、阴道炎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哺乳母猪乳房萎缩,泌乳性能下降;断奶后母猪不发情或发情期延长,配种受胎率明显下降;公猪包皮积有乳白色混浊液。
3 病理变化
不同地区的病死猪病理变化不完全一致,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剖检主要可见以下症状:
3.1 病死猪肺水肿,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肿胀、变硬,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肺间质增宽,肺部表面颜色不一,呈花斑样肺,严重的则呈实变、肝变;部分患猪肺表面有出血点;支原体感染严重的病死猪肺部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的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部分病死猪肺部充血淤血,呈紫红色、斑驳状褐色大理石样病变;部分患猪切面鲜红如鲜牛肉状,流出大量带泡沫样液体;部分病死猪肺部有化脓灶。
3.2 大部分患猪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粘膜充血,气管、支气管充满白色、淡黄色甚至带血的泡沫。
3.3 淋巴结肿大、充血甚至出血,尤其是腹股沟、肺门、肠系膜等处淋巴结,部分淋巴结切面湿润外翻,中间肉质呈坏死样渗出性浸润,部分表现为典型的大理石样花纹。病死猪扁桃体充血、出血,甚至有化脓性溃疡灶。
3.4 部分病死猪胃底粘膜出血、溃疡、坏死,小肠粘膜充血、出血,盲肠、结肠粘膜出血,部分猪回盲肠有溃疡灶。
3.5 部分病死猪脑呈非化脓性脑炎,脑膜充血、出血。
3.6 部分病死猪脾脏肿大,颜色变黑,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质脆,触摸易破。
3.7 大部分病死猪膀胱、肾脏、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心耳有出血点。
3.8 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或变软,有淤血现象,表面密布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部分患猪切面皮质、髓质以及肾盂、肾乳头严重出血;部分病死猪肾脏苍白并有淤血现象。部分病死猪肾变形,表面凸凹不平。
3.9 部分病死猪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肝则变硬,呈黄土色,质脆;部分肝脏表面有坏死灶或白斑,个别肝脏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胆囊肿胀,胆汁浓稠呈渣样。
3.10 部分病死猪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腹腔内有黄色积液或纤维性渗出物,部分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个别心脏肿大变形,质地柔软,心室、心房内膜出血,心包增厚,心包腔内含有污浊液体,并混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
4 病因分析
4.1 猪高热病的病因特别是病原已成为兽医学术界、养猪界关注的焦点,许多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已明确指出“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并制订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病原学指标规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即可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虽然兽医界对此有不少争议,但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有其它新病原的存在。
“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猪只机体在病毒或霉菌毒素、不良饲养条件等多个免疫抑制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猪群免疫失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不良的饲养管理引起的应激反应等主要的免疫抑制因素导致猪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诱发猪瘟、猪伪狂犬、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猪流感、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猪链球菌-Ⅱ型、猪胸膜肺炎放线性杆菌、大肠杆菌、霍乱沙门氏菌、支原体属(包括肺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大部分发病猪场损失惨重。许多猪场病死猪同时存在多种病原,也有个别猪场以2~3种病原为主。
4.2 对猪群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许多中、小型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了猪群药物保健、驱虫和疫苗接种的内容,并使用质量较差的原料,猪群营养不良,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4.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收购和加工和饲料贸易方式的改变,饲料储存和运输的时间延长,为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猪只摄入霉菌毒素后,产生免疫抑制,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猪群抗体偏低;而目前猪场使用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大部分只能吸附黄曲霉素,对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T-2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伏马酸)的吸附效果差,导致一些猪场虽然已用了霉菌毒素吸附剂,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4 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猪群容易发生应激而引起抵抗力下降,加上秋、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氧化而失效,部分饲料铜含量严重超标,高铜氧化破坏维生素营养,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4.5 部分猪场在饲料中长时间超量添加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抗病毒西药或磺胺类等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导致猪群中毒或抵抗力下降。
5 防制策略
“猪高热病”病因复杂,发病猪只一般治疗难度较大,防制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封闭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消毒工作,提前保健预防,疫苗免疫等方面预防“猪高热病”的发生。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现场控制的重点是尽量避免健康的猪只少发病,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集中精力治疗病猪。
5.1 预防措施
5.1.1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全方位封闭猪场,禁止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对外来车辆和装猪台应严格消毒;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沐浴、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禁止任何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并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
5.1.2 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通过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消毒时应选择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剂,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5.1.3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重点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疫苗、猪伪狂犬、链球菌Ⅱ型、猪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以下结合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供参考。
①南方猪场商品猪免疫程序
②种母猪免疫程序
③种公猪免疫程序
备注:a.猪瘟疫苗要求每头猪每次免疫450~600个兔体感染量,即目前一般厂家产品标示剂量的3~4头份。
b.每年3~5月份(蚊虫出现前1~2月),使用乙型脑炎疫苗间隔一个月免疫两次。
c.种猪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
d.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可选择进行免疫。
5.1.4 药物预防措施
在以下各阶段猪群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组合,可使用微囊化氟甲砜霉素与泰妙菌素、洛美沙星或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兽药制剂联合用药进行预防。
①哺乳母猪:从产前7天开始使用至产后14天。
②断奶仔猪:从断奶前5~7天开始使用至断奶后15天。
③生长育肥期:每次转栏同时饲料中开始添加,连用15天。
④如果猪场存在弓形虫病的危害,则应定期在大中猪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进行净化。
⑤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或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5.1.5 饲料霉变在“猪高热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烟曲霉毒素(伏马酸)、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等霉菌毒素能使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较容易发生疫病。猪场应尽量采购质量较好的玉米,对怀疑霉变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根据目前饲料原料的实际情况,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普通的铝硅酸盐类吸附剂是单极性物质,只能吸附黄曲霉毒素,且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饲料应添加能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的改性硅铝酸盐类吸附剂。
5.1.6 加强猪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为猪群提供必需的营养,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在猪场存在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猪群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必须相应增加;特别是夏季、秋季饲料中的维生素极易被氧化,加上炎热天气猪群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猪场应额外在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D、E、C等成份的多种维生素的制剂,也可添加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
5.1.7 蛔虫、鞭虫等内寄生虫能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较好的复方驱虫剂进行驱虫。
5.1.8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或轮换饲养,保育舍最好采用“二段饲养”工艺,即仔猪在保育舍饲养3~4周(第一阶段)。再转至另外一栋经严格清洗消毒的保育舍继续饲养3周(第二阶段),对控制疫病有帮助。
5.2 暴发猪高热病时的控制措施
发病猪只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有猪瘟混合感染的病例,病猪治疗几乎是徒劳。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重点是控制混合感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支原体和弓形体,减少各种应激;同时应想办法为患猪补充营养,帮助其逐步康复,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5.2.1 紧急接种疫苗:
发病猪和怀疑已感染疾病的猪群不要接种任何疫苗,否则死亡率会更高。猪场应结合诊断情况,对还没有感染疫病的健康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先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疫苗,再注射猪瘟乳兔脾淋苗,猪瘟疫苗剂量应加大1~2倍,由于可能存在未知病毒或原有病毒的变异毒株,可考虑在发病第1天迅速采集发病猪的淋巴、脾脏、肺脏和肾脏等病料送专业机构制作自家组织苗进行预防接种,每种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为3天,接种时应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
5.2.2 对感染群中的其它猪在饲料和饮水中同时使用有效药物进行控制
对感染群中的其它猪(包括健康猪群和部分尚能采食或饮水的病猪)在饮水中使用可溶性的抗生素,最好选用复方中西药制剂进行控制。饲料中添加药物应注意标本兼治,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免疫抑制性疾病,应使用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逐步恢复病猪被病毒抑制的免疫机能,增强猪群抵抗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2.2.1 可溶性中西药复方制剂+可溶性多维500毫克/千克+葡萄糖5000毫克/千克+优质奶粉3000毫克/千克(如果患猪体温达到42℃以上,可另加扑热息痛100毫克/千克),五天后剂量适当降低,同时在全群饲料中添加二种抗菌素组合,连用两周;
5.2.2.2 怀疑有弓形体存在时可配合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TMP+等量小苏打进行控制,连用14天。使用磺胺类药和抗病毒药物时,应准确把握添加量,避免因大剂量用药导致猪群中毒而使死亡率更高,不要随意超量使用安乃静等治标性质、副作用较大的退热药物,否则,经常会发生因患猪体温下降过快产生应激而突然死亡。
5.2.3 发病猪应精心护理,使用针剂进行治疗
5.2.3.1 试使用头孢类、长效磺胺类、氟甲砜霉素、复方强力霉素的其中一种针剂配合黄芪多糖或复方柴胡注射液、复方黄芩等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和维生素配合治疗;如头孢氨苄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毫克(1克/50千克体重)或头孢噻呋钠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强力霉素量按每公斤体重20毫克配合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6~20毫升)分开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5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中西药复方制剂+可溶性多维+优质奶粉”,减少应激和配合治疗,有一定效果。
5.2.3.2 怀疑有附红细胞体危害的猪场,有可能是附红细胞体与猪血液鞭毛虫(一种新的猪血液原虫病)的混合感染,可及时用贝尼尔5毫克/千克、强力霉素毫克/千克,不同部位分开注射,1天1次,连用3天,同时饲料中添加阿苯哒唑+强力霉素。
5.2.3.3 患病母猪可使用鱼腥草50毫升、阿莫西林320~480万单位、溶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耳静脉滴注,每头母猪每天注射1500~2000毫升,同时饮水中添加可溶性多维和抗菌素,缓解高热对母猪的损害;坚持断奶母猪产后注射一次抗菌素+缩宫素,也可注射长效土霉素或长效强力霉素,对预防母猪阴道炎和子宫炎有一定的效果。
5.2.4 消毒:使用复合醛类消毒剂,按1:250浓度稀释进行严格消毒,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次~6次严格消毒,消毒10天后可按1:500倍稀释消毒,对控制疫病的传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5.2.5 如果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则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痊愈或耐过猪血清(加0.25毫克/毫升恩纳沙星56℃热处理1小时)、抗猪瘟病毒血清进行控制。
有发病猪场使用耐过或康复猪血清进行控制,有些地区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具体做法是:使用本场未发病的健康老母猪血清,在仔猪断奶前3~5天,肌内或皮下注射2~3毫升,对预防保育舍仔猪发病有一定效果;对尚未出现临床症状或刚出现症状的猪只可注射复康或耐过猪血清5毫升/头。
5.2.6 在“猪高热病”控制过程中如果仍继续使用含有霉菌毒素而未经处理的饲料,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饲料中必须加入足量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剂量应为常规量的1~2倍。
5.2.7 做好猪场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温工作,尽量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并适当加大猪舍的通风量。
5.2.8 暂时调整生产流程:在栏舍周转允许的、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将保育舍内未发病猪提前转入生长舍饲养,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5.2.9 及时淘汰病重猪只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并做好疫点和疫区内的灭鼠、灭蚊蝇等工作,尽量避免猫、狗等动物进出猪场。
5.2.10 病猪污染的场地、用具必须彻底消毒,病猪和死猪应严禁转移到疫区外食用或作其它用途,粪便及污物应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污水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才能排出,避免病原向外扩散。
5.3 临床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在发病严重的猪场,经常出现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引起应激而导致死亡率更高。发病猪场在临床控制时,应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把握好以下8个关键点,努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5.3.1 应激将使死亡率更高。发病猪场经常发生患猪肌肉注射疫苗、抗菌素、黄芪多糖后,不但不能治愈,反而加快了病猪的死亡。尽量在饮水和饲料中添加药物控制猪病,减少肌肉注射,以免引起应激使死亡率上升。从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用药时从饮水和混饲同时给药比肌肉注射死亡率低。如确需肌肉注射时,应提前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抗菌素,连用5~7天,减轻因注射产生应激导致死亡。清洁猪栏时不要用凉水直接冲洗发病猪只,以免引起体温升高的患猪应激而加速死亡。
5.3.2 早用药、冲击量用药。及早使用药物进行控制,用药前期(3~5天)剂量必须适当增加(冲击量用药),避免低剂量治疗,临床上亚治疗水平剂量治疗往往没有效果;
5.3.3 治疗用药应注意标本兼治。“猪高热病”病原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应使用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逐步恢复病猪被病毒抑制的免疫机能,增强猪群抵抗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3.4 发病猪场控制和治疗用药应避免与日常预防保健用药相同的组合。如猪场日常保健用氟甲砜霉素+阿莫西林组合时,控制和治疗组合可调整为氟甲砜霉素+替米考星(磺胺间甲氧嘧啶或强力霉素)等。
5.3.5 不要随意超量使用安乃静等治标性质、副作用较大的退热药物,否则,经常会发生因患猪体温下降过快产生应激而突然死亡。使用磺胺类药和抗病毒药物时,应准确把握添加量,避免因大剂量用药导致猪群中毒而使死亡率更高。
5.3.6 注射治疗时应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不然会传染得更快。
5.3.7 发病猪和怀疑已感染疾病的猪群不要接种任何疫苗,以免因注射引起应激而使病猪死得更快、死亡率更高。
5.3.8 改变生产流程。“猪高热病”一般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保育仔猪死亡率较高。在保育舍发病严重的猪场,在栏舍周转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延长哺乳时间,仔猪在35天以后断奶,移走母猪后,仔猪继续在原栏继续饲养15至25天后,在做好保温的前提下,直接转入生长猪舍,避开进入保育舍饲养,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陈健雄,男,研究员、博士、高级兽医师,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理事长,《现代化养猪》杂志主编;多年从事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治、企业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共十六大全国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等称号。
来源: 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
声明: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广东养猪信息网”的文、图、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如转载广东养猪信息网的稿件,请注明转载“广东养猪信息网”。本网站资料仅供参考,若资料与原文有疑,请以原文为准。
- 2012-09-07兽药配伍禁忌与避免技术措施
- 2012-09-07生殖激素及其应用方法
- 2012-09-07抗菌素改变猪场到的细菌构成
- 2012-09-05食盐在猪身上的三个妙用
- 2012-08-24影响生猪皮光毛亮的营养因素分析
- 2012-08-13鱼腥草喂猪好处多
- 2012-07-30种公猪高效饲养的五大技术措施
- 2012-07-27五种方法解救猪中毒
- 2012-07-24种猪防疫措施
- 2012-07-24育肥猪防疫注意事项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发表评论 | ||||
|
- 养猪要重视光照作用和管理 719
- 我国养猪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02
- 规模猪场种猪质量控制系统 420
- 防治高热病 以不变应万变 378
-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治体会 373
- 规模猪场防暑降温工作阶段小结 326
- 后备种母猪选留和饲养你有何绝招? 312
- 如何净化猪场环境 311
- 猪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有哪些 273
- 猪发生病毒性腹泻怎么办?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