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猪肉产业: 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下设肉品研究所,开发猪肉新产品和育种技术,研究各种因素对生猪生长和屠宰、加工过程中猪肉品质的影响,利用先进技术自动测试肉的成份、瘦肉率、脂肪含量等参数,以保证猪肉产品的高质量和提高产肉率。 丹麦几乎所有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都是合作社企业,由该合作社的农户所拥有,每人一票,年终按提供产品的多少平均分红。猪肉行业也一样,目前丹麦有三个生猪屠宰合作社,共20个屠宰场、13个加工厂。一线生产工人,根据生产工序的技术要求,均经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具备较高的生产技能。每个屠宰场都有国家兽医部门派驻的卫生检疫人员和实验室,每条屠宰生产线上都有卫生检疫人员对屠宰的猪逐个进行检查,这些公职人员的工作和收入都不受屠宰场的约束。但一旦发现问题,检疫人员立即会建议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情况严重的,可要求关闭工厂。他们有绝对的业务权威。最大的屠宰合作社是丹麦科王(DANISH CROWN),占丹麦屠宰量的77.3%,它也是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第二大的屠宰合作社是Steff-Houlberg,占丹麦屠宰量的16.6%。 两个合作社年屠宰生猪占丹麦出栏生猪的94.0%。不同的消费群体对猪肉的品质有不同的要求,丹麦的猪肉出口按身体部位销往不同的市场,这样就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日本人喜欢里脊肉,美国人喜欢猪排,瑞典是后臀的主要市场,德国人更喜食母猪肉,而猪蹄、耳朵、尾巴恐怕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反之,如果没有市场分析和调研,产品与市场错位,不但价格平平,减少收益,还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 丹麦养猪业和猪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和屠宰设备的现代化。早在60年前,丹麦屠宰合作社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SFK),专门从事屠宰设备开发和研究。目前该公司的软硬件设备不但能满足丹麦屠宰厂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检测仪器,安装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通过探针对身体12个不同部位检测,能自动检测出猪肉的脂肪含量、瘦肉率等十多个参数,并自动扫描有关数据,根据固定参数,计算出每头猪的价格,不是简单的以活猪称重计算价格。丹麦屠宰场生产线的现代化程度相当高,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品。生产线的前期工序如煺毛、开膛、切头、腿、尾、身体大块切割等都是电脑控制自动完成操作任务,不同生产过程和产品流向都通过安装在生产线上的自动系统输入控制中心。因为丹麦的劳动力成本很高,除了必要的人工操作,屠宰场基本上都是自动化作业。另一方面,养猪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饲养设备和肉制品生产设备的发展和现代化,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例如,丹麦开发了一种电脑控制的饲养设备,其原理是在猪的耳朵上装一芯片,控制其每天定量、定时进食,猪的食槽栏上装有扫描仪,前后有活动挡,每次只能有一头猪进食,电脑控制流入食量,进食后自动记录。如果在下次进食时间未到之前进入食槽觅食,电脑开关就不会启动放食。各种饲养设备的生产厂就有几十家。 丹麦极为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将各种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丹麦的屠宰厂对生产线上的废水实行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为了防止氮流失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猪的肥料要经过发酵处理后按规定的时间(春秋两次)施入田间,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要严格按照专家推荐的标准施用,肥料和化肥施用后必须通过电脑网罗向农业部报告,农业部门定期抽查。法律对农场的面积和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有限定,规定了农场土地面积与施肥量的比例。每个农场饲养家畜的数量不超过500个单位,一个单位相当于一头奶牛、或三头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但一般农场在达到250个单位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再决定是否同意其扩大规模。鉴于这些综合因素的限制,据该联合会推算,丹麦年生猪出栏量最多为2,500万头。 丹麦的生猪收购原来实行特殊的价格和支付体系,生猪价格每周由三大屠宰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协调一次。多年来,丹麦对生猪屠宰重量做出了最科学的计算,屠宰后胴体重量在67-79公斤的价格最高,对高于79公斤和低于67公斤的,则按协调的不同档次价格计算。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实行了多年的协调价格体系已经被打破,各屠宰场根据自己的效益和市场行情确定生猪收购价,年底再根据收益分红。尽管如此,由于三大屠宰合作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和份额,生猪收购价相差无几。协会项下还有几个经营猪肉出口的公司,代表三大屠宰合作社向国际市场出口猪肉。农场主作为合作社的成员,有义务将自己饲养的家畜供应给自己所属的屠宰场,屠宰场也有责任全部收购农户供应的生猪。屠宰场根据农户的通知,定期到农户家拉运生猪,所用运输车辆是专用车,而且每次运输后要清洗、消毒,避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 “动物福利”在发达国家已经不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了,尤其是家庭饲养业。欧盟立法规定,从2006年起,农场主养猪必须实施室内圈养或野外圈养的开放式方法,保证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丹麦是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国之一,因此部分农户已经采用了开放式圈养法,而丹麦消费者更是急先锋,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只要标有符合动物福利规定的符号,就会受到消费者的积极青睐。 保持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当今食品工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方面,丹麦的猪肉生产行业实行了一系列肉制品加工的质量保证措施,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卫生标准。在屡次欧洲各地的食品卫生事件中,均未波及丹麦。丹麦对食品生产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家谱”。 就猪而言,其基因历史可以追溯至少四代祖宗。从食品生产来讲,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制度,企业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制成品的各个储藏、运输、销售环节都有连续记录,今日生产的肉制品,明天就在市场上销售。尚若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发现卫生问题,可以追根求源,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而这一切都可通过电脑迅速解决。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丹麦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我们特建议如下;
1、增强集约化和互助经营。丹麦的养猪农场全部是专一的规模化饲养,而我国现代规模化的养猪场寥寥无几,我国大城市人口的猪肉消费一定量的供应来源于集约化的养猪场,但大部分是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自产自销,既是资源的消耗,也减少了经济效益。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注重个体生产,忽视了集约经济对农业效益的保障性。因此,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扩大集约化经营,这不仅有利于质量管理,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规模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