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纪念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
东北民猪的品种特征和生产性能

东北民猪的品种特征和生产

东北民猪的品种特征和生产性能
皖浙花猪介绍

皖浙花猪介绍

皖浙花猪介绍
挪威研究提高新生仔猪的存活率

挪威研究提高新生仔猪的存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UMB)的科学家针对新生仔猪和它们的妈妈们开展了一项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频道 > 养猪技术 > 遗传育种 > 正文

国内外猪生产和遗传改良发展趋势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7-08-14 21:25
  • 编辑:本站编辑
  • 来源:
  • 查看更多评论
一、中国养猪生产历史回顾 
中国猪种类型:地方猪种;培育猪种;引入猪种 

  中国猪种改良的历程: 
  1840年前,几乎全部是地方猪种。 
  1840年后,在少数大城市附近出现了外国猪种,主要是中约克夏猪与巴克夏猪及其与我国地方猪种之间的杂种。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引进了更多的外国猪种。除上述二个品种猪之外,还有苏联大白猪、大约克夏猪、克米洛夫猪等,各地出现了许多以外国猪种为父本,地方猪种为母本的“二元”杂种商品猪。并在杂种猪群的基础上,通过选育相继培育出了上海白猪、哈白猪,北京黑猪、新淮猪等新猪种。 

  对中国猪种的调查: 
  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组织了几次猪种调查。 

  1956,(牧医学会)金华猪等11个猪种。(9地方猪种、2培育猪) 
  1960,(中国农科院)定县猪等35个猪种;(27地方猪种、8培育猪) 
  1976-1982,(上海所、北京所)太湖猪等47个猪种;(34个地方猪种,13个培育猪) 
  1979-1986,(农业部)中国猪品种志,66个猪种(48-2地方猪种、12+2培育猪、6外国猪种) 

  猪品种改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978年前,人均猪肉9kg以下,土二元猪。 
  1978-1990,人均猪肉20kg以下,土二元猪、土三元、洋三元 
  1991-1995,人均猪肉20kg——30kg,土三元、洋三元、土二元猪 
  1995-2002,人均猪肉30kg——34kg,猪肉供应相对过剩,洋三元、土三元、洋二元、土二元。 

  二、养猪业面临着严重的市场问题 
  在经历了2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养猪业面临着严重的市场问题,主要是质量问题。 

  ① “洋三元”猪肉充斥市场,地方品种母猪大量减少。 
  ②猪肉的品质不好, 
  ③猪肉的安全性问题。猪肉中的药残问题严重。 
  ④生猪不健康,疫病严重 
  ⑤猪肉不能出口 

  全国母猪数的品种估计(2002): 
  母猪总数:4000万头 
  外(杜、长、大):400——500万(10-15%) 
  地方品种:100-200万(2-5%) 
  二元母猪:2000-2500万(50-60%) 
  其它杂种:800-1500万(20-40%) 

  三、猪品种改良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1.中国要养多少猪? 
  2. 养猪的地域与地点? 
  3. 猪肉的流通方式要不要改革? 
  4.猪的品种结构(单一化/多元化?) 
  5. 面对WTO竟争,优质猪肉生产? 

  (一)中国要养多少猪? 
  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农民如何进入小康? 
  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的结果导致农民收入相对减少。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农民数量。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粮食、猪肉等)。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上海等地。 
  本世记中叶,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0%或更低,务农劳力占总劳力的比例只能10%,加上兼业,其比重只占20%或更低。 

  由上分析,我国养猪的劳力也应减少,养猪的数量也要减少。 

  中国养猪数量要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养猪数量要增长,但不能太多。全国生猪年出栏数应控制在6.1亿头以内(2001年为5.57亿头)。 
  如以出栏率135%计算,(2001年为122.6%),生猪年末存栏数控制在4.52亿头左右,(2001年为4.54亿头)。如出栏肉猪数与母猪数之比为16:1(2001年是13.35:1)。 
  全国母猪数量应控制在3813万头左右(2001年为4168万头)比2001年减少500万头左右。 
  要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母猪的年产仔数和肉猪出栏数,从而减少能繁母猪数。 

  美国的经验 
  近20年来(1980-2000),美国人口增长5800多万。 
  年出栏猪数在8500-9800万头。占世界存栏猪数10%左右。 
  存拦数下降800多万头:1980年6735万头,2000年5933万头。 

  (二)适度调整养猪的地区与地点 
  由于养猪场的粪、尿、污水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猪场,污染更大。 
  从公共卫生体系来看,对现有的大、中城市近郊的大、中型猪场应逐步关闭或搬迁。 
  养猪场的粪、尿、污水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 
  据国家环保局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调查表明,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区甚至超过4倍,其中畜禽粪尿COD(化学需氯量)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之和。 
  调查表明,我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已超过0.49,呈现出比较严重的压力水平(小于0.4为宜)。 
  根据上海市环保局研究,1995年黄浦江流域畜禽粪的COB、BOD(生化需氯量)、总磷和总氮的年污染负荷量约占黄浦江上游污染总负荷的36%,而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的污染负荷分别为33.8%、19.2%和6%。畜禽粪便污染已成为上海郊区最严重、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适度调整养猪的地域与地点 
  新建的规模化猪场应远离居民区,建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或半山区。 
  在经济和较发达的地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等不宜养猪的地区,可以少养猪或不养猪。 
  养猪场应办在粮食主产区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即使在这些地区,养猪场建设也应尽量远离居民点,分布在农田之间,与积肥联系起来,不提倡人、猪共居一屋。 
  上海市:外环线之内的养殖场都要搬迁出去,全市郊区养猪数从每年450万头压缩至270万头,畜禽场实行异地转移,在江苏大丰市建设 5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 
  广东省:5年内,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准有年出栏肉猪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 
  北京市:全面提升屠宰行业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近郊五环路以内禁止新建和审批牛羊禽类屠宰厂,对原有的牛羊禽屠宰厂的布局进行调整;禁止在地表饮用水、地下水和水源防护区内以及居民聚集区附近设置牛羊禽类屠宰厂,对污染物处理设施不达标或不能正常使用的屠宰厂坚决不予定点。 

  适度调整和控制养猪场的规模 
  要改变过去千家万户的养猪形式。提倡规模养猪,养猪专业户年出栏肉猪应在50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在100头以上。但养猪场规模也不宜过大,一个场一般养肉猪3-5千头,不要超过年出栏肉猪3万头,如果需要扩大亦应另选地点,相隔一定距离,这样便于处理污染源。 

  倡导发展养殖小区 
  在平原地区的农村,倡导建立养殖小区,由多家养殖户根据自愿原则,自筹经费,在农田之间建立养殖小区,每个小区饲养肉猪在3-5千头左右。公司订购。 
  养殖小区便于疫病的监控,便于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套服务。 
  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建立养猪合作组织(四川犍为县 )。 

  (三)改革猪肉的流通方式 
  改活猪流通为猪肉流通。 
  活猪流通是目前生猪传染病不能消灭的重要原因。 
  我国各省、各地、各县之间,当前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人流、物流无所不到,生猪(包括隐性带毒的病猪)流通无任何制约(目前检疫检验制度存在许多漏洞),相互之间防不胜防。 
  全国只要有一种传染源(一类病)发生、在不到一年之内,就可能传播到全国各地。因此,即使有一个省或一个地区、一个市、县经过努力,建成了无规定疫病区,如果防范稍有疏漏,就会前功尽弃。 

  控制全国生猪主要传染病 
  应用传染病的规律去控制全国生猪主要传染病。 
  在生猪的疾病中,传染病是危害最大的疾病。而在传染病中,病毒类传染病又是更难控制的疾病。 
  兽医专家都知道,切断传染源是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而让有病毒或隐性带毒的病猪到处流动就永远消灭不了传染病。 
  禁止肉猪大流通是防止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 
  传染病的规律告诉我们,病毒的生存离不开活体,分离出来的病毒,在实验室里要用细胞培养才能世代延续 。 
  病毒一旦离开活体,在畜体外只能存活几小时或几十小时。 
  减少活畜流通,禁止肉猪全国性大流通(除少数种畜、仔猪之外),严格控制种畜进出口,无疑是防止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 
  只要把病毒性传染病控制住,其他细菌性传染病就容易控制了。 

  屠宰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屠宰厂的生猪流通性大,来源复杂,容易传染疾病。屠宰过程中,污水量大,污染严重,很难彻底消灭传染病菌。屠宰场又是检疫疫病的重要地点,上市猪肉必需通过屠宰,如果严格检疫把关,对疫病和各项残留进行检测,就可以控制不安全猪肉上市。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屠宰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制订专门法律。 

  制订《屠宰法》,减少屠宰场 
  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制订了专门的《屠宰法》,实行生猪“集中屠宰,就近屠宰”,不准生猪远距离运输。 
  日本从1965年至1975年10年间,屠宰场院减少40%,至1976年底,全国只有屠宰场541个,而随着屠宰场设备的现代化,屠宰场还在逐年减少。 

  丹麦屠宰场从60个减少到目前18个。 
  调整布局,就近屠宰 
  把屠宰厂(肉联厂)办到生猪主产区(通常是粮食主产区),把现有在大城市中的大小肉联厂(和屠宰点)逐步关闭。 
  农户把肉猪送到附近的肉联厂屠宰后,把冷却肉通过高速公路送到大中城市的若干个肉类批发市场销售。 
  就近屠宰,建立肉猪流动圈 
  禁止生猪长途贩运(种猪、苗猪除外)。 
  根据生猪出栏数量,按年出栏肉猪100—300万头的地区(县、市)设1-2个肉联厂。每个肉联厂年屠宰生猪能力一般在100万头以上。 
  并随现代化程度提高,不断扩大肉联厂的屠宰量,减少肉联厂的数量。建立以肉联厂为中心的肉猪流动圈。 

  统一检疫,分散经营 
  对生猪的宰前、宰后检疫统一由肉联厂所在地区或上级主管的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 
  肉联厂可以自检,但无最终检疫权。把生产部门与监督、检疫部门分开。不允许自产、免检。 
  在大、中城市仍然允许个体户销售猪肉及产品,但他们必须从肉类批发市场中购取冷却肉或白条肉,不允许自己屠宰自己销售。 

  (四)猪的品种结构——多元化 
  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猪品种结构也要多元化: 
  洋三元(杜长大)肉猪 
  四洋一土(土6. 25%)肉猪 
  三洋一土(土12.5%)肉猪 
  二洋一土(土25%)肉猪 
  一洋一土(土50%)肉猪 
  中国地大,不可能一个模式。 

  外国猪的优点和缺点 
  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培育了大约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等瘦肉型猪及其新品系,达100kg体重的日龄在160天以下,胴体瘦肉率在62%-64%或更高,背膘厚在1.8cm以下。 
  要继续提高这些肉用性能,已有一定困难,猪肉品质的下降。(色淡、水多、味差),PSE肉的比例增加。 
  繁殖性能差。 
  适度控制猪的生长速度与胴体瘦肉率 
  试验证明,猪的生长速度过快,达90kg体重的日龄太短(145日龄以下),其肉中的水分多,口味差。 
  胴体瘦肉率过高(60%以上),其肉色淡,肌内脂肪少,易发生PSE肉。 
  把猪的日增重控制在550-750g左右,胴体瘦肉率控制在55%-60%左右,不但可以改善肉的品质,而且可以减少许多养猪设施,降低饲料的营养浓度,节省成本。 

  (五)建立优质猪肉的生产体系 
  “安全肉”的生产仅仅解决猪肉中的有毒害物质的残留问题,还不能解决猪肉的色淡,味差等品质问题。为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进行“优质猪肉”的生产。 
  “优质猪肉”的概念是21世纪的产物 
  由于过瘦的猪肉味差。 
  生长过快导致繁殖力和体质下降。 
  数量相对过剩的市场要求生产优质猪。 
  优质猪的生产目标 
  猪的屠宰体重在85-90kg 
  在肉猪体重90kg时,胴体瘦肉率在56-58%左右 
  体重90kg时,瘦肉中肌内脂肪含量在3%-5%或以上 
  成年母猪窝产仔12-13头,年提供上市肉猪24-26头 
  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 
  目前一些地区的“洋三元”(杜长大)肉猪是达不到优质猪生产目标的,必须在肉猪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地方猪种血统才能实现这些指标。 
  地方猪种含有的血统比例过高,生长速度慢,胴体瘦肉率低;比例太低,又影响繁殖力和肉的品质。 
  地方猪种的比例在50%以下较好。 
  中国猪种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途径 
  1.研究特殊抗逆性的机理与遗传因子 
  2.开发利用特殊的基因资源 

  抗寒力 
  东北地区常在零下10℃以下。从外地猪种不能适应,通过外来猪种与当地民猪杂交,其杂种才能适应。 
  利用民猪与约克夏、巴克夏、苏白、克米洛夫和长白猪杂交,培育成哈白猪、新金猪、东北花猪和三江白猪。 
  对高海拔的适应能力 
  在西藏地区,纯种藏猪由于其生长速度慢,个体小,不能满足需要。从外地引入大约克、长白、内江、乌金猪等品种,但多数猪表现不适应。只有内江猪和乌金猪较为理想,淮猪在西藏地区可适应。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