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新闻

“美保龙”特约精选【主题策划】蔡更元:生猪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思考

  • 点击:
  • 日期:2024-04-24 11:41
  • 来源:养猪信息网

生猪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思考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蔡更元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我们常常采取开放式核心群循环选育方法,开展专门化品系选育,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配套系杂交,不断提高种猪的遗传潜能。种猪的遗传潜能必须依靠高效的繁育体系来充分发挥,繁育体系的效率决定了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繁育体系效率高,种猪优良基因向下传递的速度就快,覆盖的范围就广,基因价值就能够得到体现;反之则不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表明,育繁推一体化是提高繁育体系效率的根本途径。本文就生猪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提出一些粗浅看法,谨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猪繁育体系的构成

猪的杂交繁育体系由育种核心群、扩繁群和生产群组成,也就是所谓的金字塔结构。核心群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位置,数量少却十分重要,其功能是对专门化品系的纯种群进行严格测定和选择或培育新的品种、品系,为整个繁育体系创造基因价值。扩繁群分为纯种扩繁群和杂种扩繁群,处于金字塔的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功能是将核心群选育的纯种(系)猪进行扩繁,并进行品种间或品系间杂交生产杂种母猪,提供商品场所需要的后备母猪。商品生产群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又可以细分为商品猪苗和商品肉猪,其功能是利用杂种母猪和杂种公猪(或来源于核心群、纯种扩繁群的纯种公猪)进行商品猪生产。在整个杂交繁育体系中,核心群获得的遗传进展通过扩繁群传递到生产群,优良基因从上向下流动,使商品猪的生产性能不断得以提高。
在繁育体系中,不同群体的猪共分为四个代次:曾祖代(GGP)、祖代(GP)、父母代(PS)和商品代(CS)。第一代次是曾祖代,是经过高度选育的原种猪,除了提供祖代种猪外,还要为核心群选育自身留种,主要起到优化种群基因、取得遗传进展的目的,还要避免多代选育后群体出现退化,其扩繁系数为6-7,年更新率为70%-100%;第二代次是祖代,是曾祖代同种源扩繁而来的纯种猪,可用于与其他品种的祖代进行配种生产父母代,其扩繁系数为7-8,年更新率为40%-50%;第三代是父母代,是生产商品代生猪的主体,由纯种祖代之间杂交繁育而来,其扩繁系数为20-30,年更新率为30%-40%;第四代为商品代,是来自父本和母本的父母代进行杂交,或者由来自父本的曾祖代、祖代纯种与来自母本的父母代进行杂交,主要用于育肥后进行销售。

二、我国繁育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猪繁育体系的现状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72662万头,猪肉产量5794万吨,全国生猪存栏4342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142万头。从这个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粗略分析得到,全国平均MSY(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猪数)17.54头;如果按断奶后上市率92%计,全国平均PSY仅19.07头,与欧美发达国家28-35头的水平还相差较大;单头产肉量79.7kg,平均每头母猪产肉量1398.8kg,与发达国家2000kg以上的产肉量相去甚远;出栏率大约167%,与发达国家180%以上的出栏率也有一定的差距。再来看整个繁育体系的情况,能繁母猪(即父母代母猪)存栏4142万头,对应的GP估计约300万头,GGP约30万头。如果我国的生猪繁育效率达到发达国家最好水平,在出栏6亿头商品猪的繁育体系中,核心群只需要10万头,纯种扩繁群母猪只需要22万头,杂种扩繁群母猪只需要200万头,父母代母猪生产群只需要2000万头(如图1所示)。由此,我国生猪繁育体系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图1 高效繁育体系示意图
(二)我国猪繁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瘦肉型猪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最初的高端核心原种猪依赖进口发展到目前基本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瘦肉型猪原种猪遗传性能与国外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与些同时,我国整个繁育体系的生产效率与国外的差距却很大,传统的繁育体系存在信息不畅、资源浪费和周期漫长等问题,核心群的基因价值没有有效地向下传递。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

1.种业产业链上下游脱节

由于种业产业链上下游缺乏合作,种猪场和商品猪场之间没有建立长期联系,优良基因向下游的传递路径不畅通。上游的种猪场没有稳定的市场,也缺乏杂交配套的试验基地,导致育种投入无法保障、遗传进展大打折扣。下游的商品猪场没有固定的种猪来源,导致优良基因没有保障、生物安全没有保障、生产计划波动。

2.育种数据来源有限、采集难

理论上讲,育种数据可来源于祖先、自身、同胞和后裔,数据来源越多、数据量越大,遗传评估的准确性越高。但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等原因,目前育种数据仅来源于核心群,鲜有来自扩繁群和生产群的数据,来自屠宰场的终端数据更是完全没有。加之,一些重要经济性状,如饲料转化率、肉质、抗性等,还没有有效、经济、简便的测定方便,难以测定或测定成本高,这也给数据的采集带来挑战。

3.杂种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由于下游商品场的种猪来源多且不固定,可能父本来源于这个场,母本来源于另外一个场,还可能父本或母本来自多个场,难以采用固定的杂交配套来进行商品猪生产。杂交配套的组件来自多个单位,虽然都是“杜长大”,但彼此之间的配合力可能相差很大。

4.优秀公猪利用效率低

在繁育体系中,优秀公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级和一级公猪覆盖的范围越广,商品猪的整体生产性能就会越高,优良基因的传递效率就越高。但优秀公猪是万里挑一的精品,在实际生产中不可多得,充分利用优秀公猪,让优良基因快速、大范围传播,是养猪生产中重要的课题。

三、我国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唯有在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才能够有效提高繁育体系效率,实现商品猪高效生产。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是指将育种、繁殖和推广三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的一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综合性体系。通过整合育种、繁殖和推广三个环节,可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通过基因选育、高效繁殖、质量检测等技术手段,可加速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进程。通过打通从良种到餐桌的全链条,可实现种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数据链的深度融合,增强基因价值传递的内生动力。

(二)我国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的要点

针对我国猪繁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的要点有四个方面:

1.实现上下游合作

育种企业、制种企业、商品猪生产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化分工,育种企业负责持续开展育种工作,制种企业负责开展优良品种的纯种或杂种扩繁,生产企业则负责按照固定的杂交配套模式开展商品猪生产。育种企业与制种企业、商品猪生产企业之间以订单式生产、“基因费”等方式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育种企业长期锚定于育种事业,为下游企业提供稳定、优良的种源保障,与制种企业、商品猪生产企业一起共享遗传进展。

2.实施全产业链育种

以市场为导向,以终端猪肉产品分割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育种方向和目标,进而确定需要测定和评估的重要经济性状指标。以超声波、红外线、三维重构、视频和图像识别等为技术手段,实现目标表型的精准智能测定。以基因芯片、低深度测序等为技术手段,获得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宏基因组等多组学数据。以电子耳牌为技术手段,实现从核心群到商品群的全程追踪和数据链接。

3.采取配套系杂交

通过对专门化品系进行持续高强度选育,不断提高原种猪的遗传性能。将配套系选育目标分解到各个专门化品系,每个专门化品系重点选择两到三个性状指标。按父系父本、父系母本、母系父本和母系母本等配套系组件,同时选育多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专门化品系。在开展大量配合力测定的基础上,筛选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最优的配套组合,形成成熟、稳定的配套系。有条件的企业,在传统的三系配套杂交的基础上,应用四系或五系配套杂交体系,进一步扩大杂种优势的利用。

4.应用高效扩繁技术

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将在现场育种中发现的特级种公猪进行规模化克隆。利用低剂量深部输精技术,将优秀种公猪的精液最大化地利用。同时,规范种公猪站管理,提高公猪站中一级以上公猪的比例,加强种公猪饲养管理,提高采精量和精液质量,建立成熟、稳定的精液采集、制作、运输和保存体系。综合运用体细胞克隆和低剂量深部输精技术,将优秀种公猪的基因尽可能地覆盖到更多的商品猪,以最低的技术成本获得最大的基因收益。

综上所述,育繁推一体化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和工作高效是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全产业链育种、配套系杂交和高效扩繁技术应用则是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育繁推一体化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猪业》2024年第1期"生猪种业新技术"系列文章
编辑:王诗虹

    (编辑: 蔡更元)
    “美保龙”特约精选【主题策划】蔡更元:生猪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思考-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