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大动物疾病防治难在哪儿
- 点击:
- 日期:2012-12-29 10:24
- 来源:大众网
近期,农业部官网公布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意见(以下简称《规划》),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三大动物疾病列入重点防治计划。同时,《规划》提出要求:到2020年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
几乎每一个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三种疾病对于畜禽生产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影响着食品安全,从业者也在养殖、防疫等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然而效果却一直不近如人意。那么,这三大疾病,各自的防治难点在哪儿呢?
口蹄疫:
疫苗保护率不高
“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疫苗保护率不高,是防治口蹄疫的难点。”省农科院畜牧所养猪研究室研究员成建国认为,一直以来,口蹄疫的防治,定期免疫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口蹄疫血型变异快、疫苗质量、保存及使用等原因,导致了疫苗起步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现阶段发生的口蹄疫,主要是O型,但O型口蹄疫包含六七十个亚型,这些亚型变异非常快。如果养殖场户疫苗防疫的是O型种老的亚型疫苗,对新的毒株效果就比较差。
疫苗本身含量不足、在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方法不当,都会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譬如,口蹄疫疫苗要求摄氏4度避光保存,冷链运输,但在现实中,很多环节根本做不到,导致疫苗在使用前,反复冻融,严重影响了疫苗效果。
养殖场户免疫方法和免疫程序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苗的保护效果。按照疫苗免疫原理,口蹄疫对于母猪及种公猪,应该一年免疫4次,即一个季度一次,但不少场子都是一年免疫一两次,以致到口蹄疫真的发生时,疫苗已过了保护期,养殖者反倒认为,“疫苗打了没用”。
猪群的健康状况也影响着疫苗的使用效果。这几年猪群疫病复杂,蓝耳病、圆环病毒、霉菌毒素等的影响,使很多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注射疫苗后免疫应答差,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国内大型规模猪场、中小型猪场、散养户并存,很难统一安排免疫计划。这也导致口蹄疫一旦局部发生,就会随着运输车辆、人员等渠道进行传播,造成疫情扩散。
“疫苗防疫是一方面,还要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成建国说。
高致病性禽流感:
难在散养、水禽、候鸟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质量很好,只要按规定防疫,大型养殖场都没有问题。”省农科院家禽所研究员魏祥法认为,“现在防治的难点在于散养户、珍禽、水禽、候鸟等。”
高致病性禽流感作为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其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禽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
散养的鸡、鸭、珍禽等,数量少,管理松散,养殖者由于防疫意识差,往往不能定期防疫,这些禽类既容易感染,也容易传染。尤其是水禽,不但本身对禽流感病毒高度易感,而且可以横向传染陆生禽类,所以水禽一旦感染后,传染面不好控制。
同时,由于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的迁徙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野禽带毒情况较为普遍,而且是主要的传染源。
“候鸟等野禽带毒传播,这在防治上是很难的!”魏祥法说。
布鲁氏菌病:
难在健康羊群与发病羊群的鉴别
“检疫时,发病的羊群布鲁氏菌病毒呈阳性,而防疫过布鲁氏菌病的羊群也呈阳性。”省农科院试验羊场场长王金文说,“布鲁氏菌病发病羊群,很难从直观上看出来,这在防治上是最大的难点。”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患布鲁氏菌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死亡。在牲畜中,以羊、牛、猪三种发病居多,羊致病力最强。病羊的症状是母畜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低、产肉量减少、产奶量下降等等。
“按说,布鲁氏菌病应该发现一只,隔离扑杀一只,可是,很多养殖场户既不愿意防,也不愿意杀!”王金文说,母羊患病,如果和其他健康羊混在一起出售,购买者根本不会从直观上看出症状。正是由于这一点,有些购买者,会对羊群进行抽血检验,可是,带布鲁氏菌的病羊和防疫过的健康羊,两者检查都为阳性,还是很难辨别。
“职能部门还应该联合科研院所出台相关强制性措施,才能改变布鲁氏菌的防止现状!”王金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