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新闻

回顾十年疫情搞好疫病防控

  • 点击:
  • 日期:2015-01-23 11:08
  •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疫病是动物杀手,养殖业的克星,也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了解疫病发生规律,提前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对降低养殖户损失,提高养殖效益不无裨益。因此,本报梳理了近十年来猪流行性疫病发生案例,总结历年来猪流行性疫病的发生特点,可用5个字来概括,即“红”、“蓝”、“热”、“瘟”、“泻”,希望能对养殖户有所帮助。
 
    “红”——附红细胞体病
 
    2002~2005年,附红细胞体病可谓是猪场“杀手”。该病是人畜共患病,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历史,近年有趋于严重的态势,很多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可发生于各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传播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中1分钟后即停止运动,100℃水中1分钟全部灭活,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可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建议: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切断传染源。在实施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购入生猪时应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每吨饲料添加800克中药消红五加一;每公斤饲料添加90毫克阿散酸或45毫克洛沙砷,连续使用30天。
 
    “蓝”——猪蓝耳病
 
    二类传染病,我国于1996年发现该病,2006年在全国大面积暴发。曾被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及“猪瘟疫”等,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疫病,感染猪发热、厌食,妊娠母猪晚期流产、早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障碍为特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尤其在猪群密集、流动频繁的现代化养殖场更易引起流行,常为地方流行性,长期危害养猪生产,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初期发病猪表现为发烧,体温41℃左右,以40.5℃体温为最多。精神沉郁,不吃;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泡沫或浓鼻涕等分泌物;皮肤发红,耳部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分病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继发感染严重时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建议: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混合感染。高温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根据周边疫情结合猪场情况,接种蓝耳病疫苗。清除粪便及排泄物后,用“菌毒5醛杀”1∶500对猪舍内及周边环境消毒,高热季节一周2次,对进出猪场的车辆重点消毒。发病高峰期,不去疫区引种。对病死猪不流通、不宰杀、不食用。
 
    “热”——高热病或高致病性蓝耳病
 
    2006年春夏之交,我国南方暴发以“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高热病”,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具有很强的感染、传播能力及区域流行性等特点,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发病猪不分大小,均可感染,发病率可达80%~100%,死亡率可达60%以上。发病猪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下降、呼吸困难、皮肤发红、耳朵发紫等临床症状,该病被称为“高热病或高致病性蓝耳病”,非人畜共患病,病毒不感染人,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已成功研制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专用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
 
    建议:疫病暴发时期猪场及猪舍周边用“欣洁”1∶400倍消毒,每7天替换一次;猪舍内用病痊灭1:200倍带猪消毒,每周2次,人员、器械及饮水同时消毒。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提高猪体抵抗力。新进猪每吨饲料中增加氟尼康150~200克、维多力康200克、黄芪多糖原粉100~150克,连用7天,调理安稳后再种猪瘟疫苗。仔猪出生后第7天、断奶前1天、断奶后第7天分别用赛福龙10毫克、15毫克、20毫克进行保健。仔猪断奶后每吨饲料中增加黄芪多糖原粉150克、赛富龙250克,连用7天,隔20天再用药一次。母猪产前7天至产后7天每吨饲料增加50%黄芪多糖300克、维多力康200克、泰妙龙150克。
 
    “瘟”——猪瘟病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猪体温升高到40℃~42℃,持久不退。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伏卧喜睡、寒颤、挤卧一堆或钻草窝。站立行走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有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出血点。
 
    建议:净化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提高群体免疫力,做好免疫抗体跟踪检测;实行定期消毒,全进全出防止交叉感染。按每公斤体重注射0.2毫升高热金针,同时搭配柴胡和高含量的头孢噻呋钠。定期用消毒剂,如用柏兰肤乳净清洗食槽,用菌毒诺安场地喷洒。对慢性或非典型性猪瘟按每10公斤体重肌肉注射5头份的猪瘟细胞培养活疫苗,50公斤以内病猪加大剂量注50头份,并配合强心、利尿、补液等,对症治疗。同时应用柏兰红霉素粉、喘痢康或柏兰功夫饮水治疗并发症,用维多利、多矿盐补充营养与体液,增加抗病能力;用中药荆防败毒散或清瘟败毒散拌料喂服;皮硝(硫酸钠)120克、土狗子(蝼蛄)7个。土狗子捣烂,先服皮硝,后服土狗子,连服2剂(50公斤重猪1次内服)。
 
    “泻”——猪病毒性腹泻病
 
    2010年底至今,仔猪因腹泻死亡严重,给很多规模化猪场带来巨大损失。猪病毒性腹泻病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危害最为严重,它可引起仔猪的死亡,成猪的生长缓慢,饲料报酬的降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有暴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两种。发生特点是可见水样腹泻和呕吐,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1周龄内仔猪出现症状后2~7天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成年猪经3~7天腹泻后,可逐渐康复,但可能形成僵猪。
 
    建议:目前市场上商品化的疫苗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既可接种母猪保护哺乳仔猪,也可直接免疫接种仔猪使其获得免疫保护。在猪病毒性腹泻疾病流行季节前20~30天进行全群免疫接种,一般灭活苗接种后14天,弱毒苗接种后7天产生免疫力,接种后20~30天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免疫期为6个月。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病弱毒苗在母猪分娩前5~6周和1周各肌注或鼻内接种一次后,对哺乳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率在95%以上。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的免疫,可用于妊娠20~30天母猪后海穴接种。仔猪被动免疫的免疫期为哺乳期至断乳后7日内。猪轮状病毒弱毒的免疫,可在母猪产前15天和产后7天进行2次免疫。
 
    凡发病猪场首先应采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一般7天即可平息疫情。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淘汰母猪或育肥猪制备高免血清(必须无菌,56℃30分钟灭活),用于口服或肌肉注射,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可采用对症治疗(补液)或用抗生素控制各种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编辑:Mr.L)
    回顾十年疫情搞好疫病防控-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