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新闻

深度解读丨散养户环境越来越差,但集团化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 点击:
  • 日期:2021-01-29 11:09
  • 来源:《猪业》2020年第6期【新时代的生猪产业变革】专题系列文章

 

新时代的养殖模式:专业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养殖集团的发展

张力 刘珊 张海峰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养猪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带来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我国生猪产业正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养殖集团的方向发展。

 

1、规模化养殖的成本优势

规模化养殖在降低养殖成本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标准化生猪养殖模式和单位硬件设施投入不变的前提下,生猪养殖规模越大,分摊到每头生猪的生产成本就越低。根据2018年调查数据,从物质及服务费用来看散养户与大规模养猪之间的差距为42.25元/头,但人工成本的差距却在387.91元/头。从净利润指标来看,散养户和大规模养殖的差距巨大。散养户每头亏损235.52元,大规模养殖每头盈利18.19元。

 图1 2018年分规模每头生猪生产收入与成本以及净利润(单位:元/头)

注解:物质及服务费用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购买各项服务的支出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其他实物或现金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9

 

2、集团化养殖市场生存优势明显,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疫情防控以及环保要求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生猪养殖行业的门槛,未来我国养猪不仅越来越专业化、规模化,同时也逐渐成为高投入行业。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已经有了温氏、牧原、正邦、中粮、正大、新希望六和等超大型生猪养殖集团企业,这些企业都是我国生猪产业的领军者。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以及聚集各类人才的能力,具备了抵抗像非洲猪瘟这样高传染性疫病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市场生存能力。因此,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生存环境将越来越不利于小规模散养户,集团化养殖优势明显,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3、国际化竞争大环境下,提升生猪养殖企业规模化发展速度是必然

除技术水平之外,养殖业的组织模式是影响效率和成本的主要因素。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发挥养殖业规模经济,从而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中国近年来虽然规模化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的比重仍然较高,规模化发展程度还很不够,在2017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所占比例仅为46.9%(表2)。目前,偏小的生产规模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不利于平均成本的下降,这也导致中国生猪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处于不利地位。

表2 1998-2017年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比(%)

注:根据生猪年出栏量界定养殖户的规模,即1-49头是指年出栏1-49头。

数据来源:1998-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2011-2017年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内部统计数据(2018年以后数据未更新)。

相比而言,2013年欧盟主要生猪生产国家的规模化程度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盟28国存栏在1000头以上的猪场出栏比重达到了75.2%,丹麦的这一比重达到了96.8%,在欧盟的规模化程度中最高,意大利、荷兰、英国、西班牙等欧洲主要生猪生产国的这一比重也都超过了80%。法国和德国的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但1000头以上猪场的存栏比重也分别达到了79.4%和71.4%(表3)。

表3 2013年欧盟各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的生猪存栏量占比(%)

注:根据生猪年末存栏量界定养殖户的规模,即1-9头是指年末存栏1-9头。

数据来源:丹麦农业和食品委员会

美国的规模化程度相对更高。从美国2012年猪场的养殖规模来看,存栏数在1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比例达到了96%,存栏在2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达到92%。存栏在5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量占比达到83%(表4)。

表4 1998-2012年美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的生猪存栏量占比(%)

注:根据生猪年末存栏量界定养殖户的规模,即1-99头是指年末存栏1-99头。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4、总结与建议

标准化、高效率的集团化养殖取代农户分散养殖,已经成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集团化养殖的优点显而易见,集团化养殖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巨大优势,集团化发展是发挥养殖业规模经济,从而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其次,集团化的管理有利于猪肉生产过程中相关信息的追溯和质量监督监管,同时有利于在饲料添加、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疫情防控等方面设定一套更加严格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但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集团化发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集团化龙头企业较少,年出栏量在3000头以下的中小散养户占绝大部分,其中大部分小规模散养户的养殖模式停留在传统的饲养模式上,这种模式在生猪生产过程中的疫情防控能力以及粪污处理工作的能力严重不足,非常不利于我国生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在促进集团化发展上,首先,各个地区应加大对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其次,各地区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广‘企业+协会+农户’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带动广大小规模散养户参与到集团化养殖模式当中;最后,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促进集团化。根据本地区的生猪生产的规模、布局以及市场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猪肉产品生产的集团化发展方案。

 

作者张力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生猪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常年从事生猪生产相关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营养与饲料,以及育种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并担任多家湛江养猪企业技术顾问。

 

 

来源:《猪业》2020年第6期【新时代的生猪产业变革】专题系列文章

原标题:新时代的养殖模式:专业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养殖集团的发展

 

    (编辑:芳建)
    深度解读丨散养户环境越来越差,但集团化发展仍然存在问题-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阅读: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