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技术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 新闻

原种猪场开展种猪选育的注意事项

  • 点击:
  • 日期:2013-02-25 09:28
  • 来源:猪价格网

  作为原种猪场,在做好常规性的生产管理工作同时,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种猪选育?笔者根据长期在种猪生产一线参与全国联合育种的体会,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 做好日常生产记录, 定期总结, 掌握家底

  原种猪场的日常档案繁多,包括种猪系谱卡、公猪配种计划表、采精登记表、配种纪录表,母猪配种产仔登记卡、仔猪出生与断乳转群记录表、免疫注射记录表等等。为掌握公、母猪繁殖性能,每次生产变动,都必须有完整纪录,并且每周一小结以发现生产问题,以便下周及时调整;每月一汇总,报告场级领导掌握动态;每半年及年终都必须进行全面总结,对公母猪生产性能进行排序,以便作好下阶段配种、生产计划。

  2 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

  一个规模化的原种猪场,一般种猪群年更新比例都在30%左右,通常是在2~5 胎的原种群中挑选同窝仔数多且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符合要求并生长速度快的留做后备进行补充。但为了加快世代更替,提高选育进展水平,一般拟采取头胎留种,争取一年一个世代。为此,必须建立育种核心群,区分种猪扩繁群。

  2.1 育种核心群的组建方法 首先应对现存种猪群的血缘进行分析,将生产性能相对较低或头数比较少的血缘转入扩繁群;其次对已有的繁殖及生长性能等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生产性能的高低、或选择指数进行排队,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将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体型外貌符合品种要求的种猪选入联合育种核心群。

  育种核心群的数量,根据本场原种猪的规模,选择1/3~1/4 的猪群(一般不少于50 头) 组成核心群,以保障猪群的淘汰更新。核心群内公、母比例最好能维持1∶5,以保证公猪数量和质量。

  对测定数据不全的群体,拟先根据血缘、体型外貌及繁殖纪录等进行组建基础群,然后按照核心群管理方法进行配种、繁殖记录及后代生长性能测定,最后再依据测定成绩评估排序,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按要求组建新一代核心群。

  2.2 核心群与扩繁群的管理 核心群选育一般采取一年一世代,新的核心群组建后,上一世代的核心群种猪除去淘汰部分性能较差的外,其余将转入扩繁群,补充扩繁群的淘汰更新。但目前核心群选育均采用闭锁- 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一是允许世代交替,即对核心群中性能表现特别好的种猪,允许再留至下一世代,与后代一起共同组成新的核心群,一般更叠比例不超过25%;二是允许导入外血,在核心群近交增量过大或有优秀外血情况下,可以适当引入外来种猪,丰富核心群遗传资源。

  3 核心群的选育方法

  核心群组建后,原种猪场的育种工作主要在核心群进行。

  3.1 制定配种计划 核心群内理论上应采取避免全同胞的随机交配,但实际操作上,一般是开始采取血缘分组,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公母猪进行交配,1~2个世代后,再随机交叉选配。配备育种软件的情况下,可以运行软件的“种猪选配计划表制定”,在设定种公、母猪之间的最大亲缘相关系数的情况下,由电脑计算并制定最优化的《种猪选配计划表》,该表按要求列出了符合亲缘相关系数限制条件的现有种公猪号码。根据该选配计划表,按照预先设定的育种方案,兼顾各品种猪血缘间、血缘内的配种比例,再进行种公、母猪的选配。

  3.2 实施重复配种 生产中应严格执行配种计划,如出现短暂性供精问题,应按计划使用备用公猪。为保证母猪配种受胎,公猪一次采精后,应优先保障同一母猪二次配种的备用精液。严禁采用其他公猪精液的双重配种,以保证后代血统的准确。

  3.3 准确记录母猪繁殖哺乳成绩 母猪繁殖性能不只是反映母猪本身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仔猪出生及哺乳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仔猪出生时除按全国统一耳号编制方法进行剪耳号外,繁殖成绩必须将所有仔猪个体的出生重、乳头数、断乳重等完整记录,以备进行后代生长测定时的仔猪初选。

  3.4 继代猪的选育

  3.4.1 断乳初选 在仔猪断乳时进行。根据母猪生产情况及仔猪发育表现,除出现遗传疾患个体全窝放弃外,最好能对核心群后代实施全群测定,但限于测定设备、工作强度及后期公猪处置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每窝挑选2♂ 3♀。挑选的标准为:符合本品种的外形标准,生长发育好,体重较大,皮毛光亮,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有力,乳头数在6 对以上。

  3.4.2 保育结束阶段二选 保育结束一般仔猪达70 日龄。保育猪要经过断乳、换环境、换料等几关的考验,断乳初选的仔猪经过保育阶段后,有的适用力不强,生长发育受阻,有的生理缺陷逐步显现,因此,在保育结束拟对断乳初选的仔猪进行第二次选择,将体格健壮、体重较大、没有副乳头、公猪睾丸良好的初选仔猪转入下阶段测定。一般必须每窝保留至少1♂ 2♀。

  3.4.3 测定结束阶段三选 性能测定一般在5~6月龄、体重达85~105 kg 结束,这时个体的重要生长性状(除繁殖性能外)都已基本表现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是选种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

  3.4.3.1 测定的性状 根据《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要求,进行性能测定的性状指标共有15 项,其中繁殖性状有总产仔数、活产仔数等,生长发育性状有到100 kg 体重日龄、100 kg 体重的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厚度)等,肥育及胴体性状有饲料利用率、屠宰率、瘦肉率等。而作为原种猪场,目前选育的主要性能指标一般为总产仔数、达到100 kg 体重日龄、100 kg 体重的活体背膘厚三大项。总产仔数在选育过程中依据亲代性能选择,达到100 kg 体重日龄、100 kg 体重的活体背膘厚则为生长发育阶段个体性能测定的主要指标。

  3.4.3.2 测定的时间与方法 个体生长发育性能测定的时间为各世代留测仔猪出生开始至100 kg 体重结束。操作上一般在测试猪群达85~105 kg 体重范围时,进行个体称重及活体测膘。背膘测定应用B超在猪体左边倒数第3 与第4 肋间距背中线5 cm处测量。

  肥育性能如企业配有自动饲喂计料设备较为准确,如未能配备,则可采取同期同血缘公猪1~2 头、母猪4~6 头分栏计料测试法,比较不同血缘猪群的饲料利用率差异。同栏个体间比较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胴体及屠宰性能测定一般在选育过程中只需在组建基础群或一世代核心群和选育结束时测定两次,期间为掌握各世代选育时该类性状的变化,也可增加测定次数。方法均采取同胞(母猪)测定方法进行,操作参照相应技术规程。

  3.4.3.3 测定的结果与应用 测定数据原则上当天必须录入电脑育种软件,至少每周小结前必须数据档案全部清楚。然后应用软件对本周繁殖及生长发育测定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并依据指数排序结果进行选择。

  选择的方法为:(1)严格按综合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应比最终留种数量多20%~25%。(2)指数选留后,再到现场观察,要求具有该品种特征,外形结构良好,体躯长,后躯丰满,无遗传缺陷,公猪睾丸发育良好,母猪乳头7 对以上且排列良好。将体质衰弱、肢蹄存在明显疾患、有乳头发育不良、外阴部特别小及体型有严重损征者再次剔除。

  3.4.3.4 测定的注意事项 (1)为保证选留种猪准确性,供测猪应在尽可能同一分娩季节中选择,时间力求接近。(2)测定猪管理:一要按常规程序做好预防注射与驱虫,一般在60~70 日龄内进行。二要尽量减少环境误差。同类供测猪的圈舍、圈养头数、饲料营养、饲喂方法等条件要保持一致。测定舍由固定的饲养人员饲喂,力求供测猪待遇一致。(3)为降低人为误差,测定技术人员应相对固定,尤其是应用B超进行活体背膘测定时更不能轻易变换。

  3.4.4 母猪配种和繁殖阶段终选 这时后备种猪已经过了3 次选择,对其祖先、本身生长发育和外形等方面已有了较全面的评定。所以,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对下列情况的母猪可拟再次淘汰:(1)至8 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者;(2)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 次未受胎者;(3) 断乳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4)母性太差者;(5)产仔数过少者。公猪性欲低、精液品质差,所配母猪产仔均较少者淘汰。为此,基础群的组建及后代各阶段的选留时同血统内无论公、母均应多选15%~25%备用,以保证各世代群体规模及血缘。

  根据国内外经验,一般来说,猪场只要能严格按照测定和选留程序,坚持做4~5 个世代,猪群质量均能取得明显提高。如果能参与区域性联合育种,实施精液交换,建立血缘联系,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指数分析将更加准确,选育进展也将共同加大。因此,做好本场的测定选育是基础,开展场间联合是方向,各原种场应摒弃市场竞争的狭隘观念,融入全国联合育种的大家庭,为育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瘦肉型猪品系做出应有贡献,届时也才能在全国种猪市场继续保有一席之地。

    (编辑:admin)
    原种猪场开展种猪选育的注意事项-分享到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