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网首页新闻 - 行情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 招聘 - 求职 - 社区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纪念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
猪场猪群基本免疫程序

猪场猪群基本免疫程序

  猪场基本免疫程序推荐表:如下   备注:   1、猪瘟疫苗与蓝耳苗免
母猪两年产五窝秘诀

母猪两年产五窝秘诀

目前,大多数母猪饲养户采用仔猪45~60日龄断奶的方法,母猪年平均产仔1
规划化养猪场肥猪延期出栏的原因

规划化养猪场肥猪延期出栏

养猪生产过程中,育肥猪不能在有效生长天数内达到预期体重而延长育肥期,导致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频道 > 养猪技术 > 猪群管理 > 正文

猪场的现场管理和生产诊断

  • 点击次数:
  • 日期:2013-11-18 10:58
  • 编辑:admin
  • 来源:《广东养猪业》
  • 评论
zoetis

 
  现场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不合理操作等问题而采取紧急措施并即时进行临场处理的过程。猪场的现场管理就是要及时发现养猪生产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特别是对潜在的问题要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在养猪生产实践中,猪场工作人员通常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容易判断,而对潜在的问题则难以及时发现,这与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有关。结果大家看到的只是猪群健康状况不佳,生产性能不理想,猪病防不胜防,猪场生产局面混乱,管理困难等表面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与猪场的现场管理不力有关,更严重的是找不到问题的源头,“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结果造成生产的极大损失。
 
  1  猪场现场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猪场现场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2方面因素。
 
  1.1  客观因素
 
  包括猪场的组织管理架构、各岗位人员的责权利分配、猪场的规划建设和工艺设计、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等。如管理层次不清楚、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等势必造成现场管理的混乱;猪场的规划设计不合理、硬件设施落后或使用方法不当、采集的数据不能进行及时分析等必然导致猪场生产难以持续和稳定。
 
  1.2  主观因素
 
  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对现场管理重视不够或现场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较低等。如:
 
  1)管理人员只知道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或随意地调整和调动人员,而忽视现场管理的具体细节。
  2)管理人员缺少把握现场全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不太明确,难以正常指挥和管理生产。
  3)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时难以根据理论和经验做出理性判断,不知道及时脱困的方法,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对生产也有较大影响。
  4)另外,管理人员间的协调统一和现场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协调不足或方式不当会严重影响猪场的管理效率。如管理人员工作方法不当,事必亲力亲为,代替一线员工操作,员工得不到教育,工作通常难以得到改进;处理问题时生硬或软弱,没有因人而异,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相反;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没有注意时间、地点、场合的具体协调,抓不住工作重点,工作效率低下;对现场数据、问题的收集、整理、思考不够,言而无实或言而无据,结果员工不信服,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2  猪场现场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猪场的现场管理可以总结为“一看,二算,三诊断”。“看”就是走到生产一线,通过考察生产中的各种现象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原因,及时处理;“算”是要根据日常生产性能记录,通过各种生产指标的计算,找出生产中潜在的问题,也即“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诊断”就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找出生产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解决生产中现实存在和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看”
 
  在养猪生产实践中,走到生产一线主要“看什么”?外行人通常看到的是场内是否干净整洁,猪舍建设是否漂亮等外在的东西,而内行人则会关注卫生防疫是否存在漏洞,生产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要求,猪场的效益如何等深层次的问题。这就需要猪场的现场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爱因斯坦曾说过,“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 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养猪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十分关键。有句话叫“内行看门道”,专业人员进入生产一线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猪场的大致运营情况。
    
  1)看猪场的建设规划和生产工艺。猪场的建设规划和工艺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养猪生产的重大问题,且猪场一旦建设完成,通常难以调整和修正,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在生产实践中,部分猪场存在轻视猪场规划和工艺设计的情况,找块空地就建猪场,随意组装各类生产设备,结果由于猪场布局和工艺设计不合理,猪场防疫达不到要求,栏舍数量和设备选型不匹配,不能满足持续、稳定的生产需求,严重影响养猪生产秩序,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养猪生产效益不佳。殊不知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在猪场建设规划和工艺设计之初就埋下了隐患,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只是迟早而已。因此,进入猪场后我们先要看猪场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栏舍的结构是否能满足猪的需要,了解栏舍数量和猪群结构是否匹配,工艺流程设计是否能满足标准化养猪生产需求等。
 
  2)看猪的饮食和粪便。养猪生产就是将饲料通过猪体转化为人类需要的肉类产品,猪的饮食和粪便状态可以反映动物食欲变化和消化系统情况,是影响猪的生产成绩的关键因素。生产实践中,配制营养均衡的饲料固然重要,但只有猪只达到正常的采食量并能正常消化吸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生产中要根据猪的生理阶段和对营养的需求情况,及时合理地调整日粮喂量,并积极创造满足猪的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切实保证猪只正常饮食和生长。如分娩舍的母猪仔猪对温度要求不同,“小猪怕冷,大猪怕热”,为了满足母猪哺乳和自身体贮的营养需要,生产中要注意调节舍内的温湿度,保证母猪在相对凉爽的环境中采食足够的饲料,但同时又要对仔猪进行保温,以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3)看猪群的膘情及其变化规律。猪场中存在不同膘情的猪是正常的,这与猪的生理阶段和饲养管理方式有关。如哺乳母猪断奶时通常会较瘦弱,这与母猪哺乳时大量的体能消耗有关,且越是高产的母猪越易出现这一状况。因此,生产中要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稍有不善即会导致产后再发情时间延长,增加非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影响养猪生产效益。另外,妊娠舍的母猪由于前期不同的生理状况,在配种之初膘情不一致是正常现象,但经过怀孕早期和中期的饲养管理,膘情会得到调整,妊娠后期的母猪膘情应该趋于一致,如果临产母猪的膘情仍出现较大差异,则说明饲养管理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及时纠正。因此,管理人员进入哺乳舍和妊娠舍只要通过猪的膘情变化规律就可以知道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如何,而不是看员工是否勤快,猪舍是否干净等表面现象。
    
  4)看猪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经过长期的驯养和进化,猪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可以反映出饲养管理和猪群健康状况。因此,进入养猪生产现场,猪的行为表现是重点察看的内容之一。所有从事养猪生产的员工入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只有充分地认识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了解猪的生理需求和生活习性,才能有目的地创造猪适宜的生活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繁殖等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如生长育肥猪大部分时间处于休息状态,睡姿自然,分布均匀,呼吸和精神状态良好,猪只膘情一致则说明饲养管理较好,如果饲养员频繁地进入猪舍干扰猪只休息,则影响猪的增重,同时增加了人与猪接触的机会,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增加疫病发生的风险。
 
  2.2  “算”
 
  在养猪生产中,生产一线的数据看似简单,但其反映了饲养管理状况和猪的实际生产成绩,且这些数据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要充分把握猪只各阶段生产指标间的关系,就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潜在的问题并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因此,猪养得好不好,我们要用生产中的具体数据说话。生产管理者要熟悉各生产阶段猪的生理特点,并熟知相关生产记录在养猪生产管理中的意义,从中找到数据背后隐藏的具体问题,及早发现生产中潜在的问题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措施。
 
  生产中需要计算的指标很多,管理者可根据需要及时统计分析各类指标,对生产做一个大体的判断。如繁殖成绩中的产仔、断奶和配种成绩等分别反映母猪妊娠期、哺乳期、空怀阶段的饲养管理状况;生长成绩中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成活率等指标分别反映出猪生长发育期间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状况;胴体和肉质性状相关指标是猪的品种、营养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健康和免疫指标等可以反映猪群的健康状况。通常需要计算的指标包括:
 
  1)各生理阶段猪只的采食量。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只有合理的采食量,生产中某些阶段要采取自由采食,有些阶段又要进行适当限饲。这些饲养措施是经过长期的经验和生产成绩分析得出的。生产中要时时对照这些指标,满足各阶段猪只的采食量和营养需求。另外,采食量要与增重指标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情况。
    
  2)猪生长发育和测定成绩。猪只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当偏离这一规律时说明饲养管理中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尽早纠正。生产中要定期对猪只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生长发育和测定成绩是猪只的遗传潜能、营养水平、管理措施、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通过大量的数据比较,可以了解猪群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而可以采取合适有效的措施,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种猪的配种和繁殖成绩。猪的繁殖成绩是养猪生产者普遍关注的,它涉及到公猪的饲养、采精,精液质量评定、分装使用;空怀母猪的饲养、配种计划的制定,母猪发情鉴定和输精技术,怀孕期的饲养管理和接产操作等。每一阶段的成绩都是对上一阶段的饲养管理水平的验证,各阶段环环相扣,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对下一环节的成绩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养猪效益。
     
  4)猪的免疫和卫生消毒等记录。利用疫苗对猪群进行保护是现代养猪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任何一种疫苗都不可能对猪群产生100%的保护力,搞好养猪生产的基本功还是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工作。生产中注射疫苗要根据当地及本场猪群的健康状况、抗体水平等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认真作好记录,便于猪群出现问题时查找原因。另外,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3个要素,切断传播途径是从事传染疾病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现今的养猪生产实践中,猪病是广大中小养殖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导致养猪效益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养猪实践中,传染源通常是养猪场自身难以控制的,易感动物是场内饲养的猪只,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可以提高猪只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最根本有效的措施还是要切断传播途径,而这恰恰是中小型猪场最容易忽视的。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了解猪场的防疫措施并查看免疫和卫生消毒记录有助于判断猪场防疫情况。
    
  5)猪只死亡和淘汰记录。一个规模化的猪场,猪只死亡和淘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准确的记录对于分析猪场的发病规律、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管理人员要对猪只年龄、淘汰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时外观表现、剖检情况等一一详细记录。
 
  2.3  “诊断”
 
  猪场的生产诊断就是根据生产中发生的各种数据,以及猪场现场管理出现的问题,综合判断生产经营情况。也即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强调通过数据管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猪群的结构与发展潜力如何?生产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助判断:①猪群的品种、年龄和胎次结构是否合理?优良的品种和合理的猪群结构可以使猪场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②猪群近3年的生产指标如何?通过对生产指标分析,如配种受胎率、产仔数、料肉比等,可以大致判断出猪场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由管理因素或者技术因素导致,由此可帮助判断猪群的发展潜力,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③猪场管理措施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如何?猪场所处的外部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这些问题是决定猪场能否顺利发展和生存下去的重要条件。 
 
  2)后备猪饲养管理达到要求了吗? 后备猪的问题在每个猪场都能碰到,饲养管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选留(引进)和淘汰是否考虑了常年均衡生产的问题?生产中不能因为一时的猪价降低而大量更新种猪,这样会使原有的群体结构产生变化,进而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②通过初情期、开配时间、初产年龄、产仔数、1~2胎配种间隔等指标可以反映后备猪饲养的大致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摸索出适合本场实际的后备猪补充和管理体系十分重要。③管理措施执行情况,如短期优饲、配种前相关疫苗注射等是否详细落实等,执行不到位同样会影响猪的生产成绩。 
 
  3)公猪的饲养和使用是否合理?公猪是一个猪场的核心,我们应关注的问题包括:①配种频率及后代的血缘分布是否合理?这对纯繁种猪场十分重要。如果公猪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后代的血缘分布不合理,会影响选育种计划的实施,甚至导致近亲交配或引种提前。②精液品质、配种受胎率及后代性能表现如何?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公猪的饲养管理状况。③公猪的年龄结构是否合理?公猪对猪场的贡献很大,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公猪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淘汰率较高。及时补充并保证合理的年龄结构也是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4)空怀和妊娠舍母猪饲养存在哪些问题?这2个阶段猪的饲养管理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断奶至配种的时间间隔是否正常?②按计划配种情况如何?这是保证常年均衡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关键因素。 ③空怀和怀孕母猪膘情是否符合要求,分娩率如何?④返情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善导致,也可能与发情鉴定、配种技术、公猪的生理状态或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对空怀母猪饲养管理和配种技术的考核主要通过“配种成绩”来判断。空怀期相对生产周期来说较短,断奶母猪一般在断奶后4~7 d发情配种,生产中要注意抓好短期优饲。主要任务是发情观察和鉴定,适时配种;定期检查公猪精液质量。配种受胎率与母猪哺乳期的饲养有一定关系,即哺乳期饲养好坏对情期受胎率有影响。因此,对断奶母猪膘情要进行考核。配种成绩分析的主要指标有情期受胎率、断-配间距和总产仔数,对一段时间母猪情期受胎率的统计,可反映空怀期和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问题。生产中要减少无效母猪饲养日,对异常发情的母猪要及时查找原因,无法治疗的母猪要淘汰和离群,以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考核妊娠母猪饲养管理和接产技术主要通过“产仔成绩” 来分析判断。怀孕期主要包括胚胎着床期、胚胎器官形成期、胎儿迅速生长期和围产期等关键时期。妊娠前期(配种~30 d)母猪饲养管理的重点是观察18~24 d复发情表现,避免意外刺激;中期(30~60 d)做好妊娠诊断,及早发现假妊娠现象;后期(60 d~分娩)增加营养供给,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从胎儿角度来看,1个月内的胚胎死亡容易被母体吸收,发育到60 d时往往因营养竞争而死亡的不能被完全吸收,形成木乃伊(黑仔);此时胎儿因缺乏营养而活下来的,出生时体重也较小(弱仔)。分娩时,由于母体和环境的不良因素(如胎儿在子宫过早断脐),或管理不周,会导致胎儿死亡(死胎);即死仔猪可能在产道中憋气过久,产后不能正常呼吸,或因早产生活力弱所致。畸形则是由遗传、基因变异或中毒等造成的。导致胚胎死亡或畸形的原因还有病理因素等。生产中要针对几个关键时期做好管理,防止胎儿在腹中或出生时死亡。产仔成绩记录包括健仔数、畸形、即死、死胎、弱仔、木乃伊等;初生个体重、仔猪左右乳头数、性别、毛色等;母猪号、胎次,与配公猪号、,配种日期、产仔日期,饲养员和配种员姓名等。通过某段时间记录的统计分析,可以判断以下问题:平均总产仔数反映配种适时程度;平均产健仔数反映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畸形仔猪发生率反映猪群的遗传及基因变异情况;即死和死胎发生率反映接产或助产技术以及导致死胎木乃伊的病理因素;木乃伊反映妊娠60 d左右时饲养情况,以及可能的病理因素;初生窝重反映全期饲料供应,尤其是后期供应水平;弱仔发生率及初生个体重的窝内变异系数反映妊娠60 d以后每日饲料供应量的平衡问题等。
 
  5)产房母猪和仔猪饲养管理是否到位?这一时期需要关注以下指标:①母猪断奶时膘情是否符合要求?主要看断奶至再发情时间间隔等;②仔猪保温、补料等是否精心到位,主要看断奶时窝重、成活率等指标。
 
  考核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断奶技术主要对“断奶成绩”进行分析。哺乳母猪饲养管理目标是获得较高的断奶重和断奶成活率。饲养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增强母猪泌乳力进行。泌乳力与许多因素有关,生产中要选好品种,保证营养,改善生活和环境条件。仔猪护理和饲养技术主要包括:①初生关,即做好免疫,吃好初乳。②补料关:5~7日龄时仔猪开始补料,以补充母乳下降时的营养,为断奶做准备。③下痢关,由于消化机能不完善和抵抗能力差,吃料容易拉稀,要积极做好预防和治疗。④断奶关,根据母猪体况、仔猪生长发育情况、仔猪的认料情况等适时断奶,保证仔猪成活率,过好断奶关。统计的断奶成绩包括断奶头数、断奶个体重、断奶窝重等;加上母猪号、产房饲养员等形成断奶记录。对断奶成绩统计可以了解饲养员的饲养管理水平;对断奶体重变异系数分析,了解仔猪的采食状况;对断奶窝重和21 d窝重的分析可反映母猪的泌乳量情况。
 
  6)保育和生长猪生长发育是否正常?这主要通过生长成绩和猪的日常表现来判断,关注的问题有:①会否出现应激综合症?通过仔猪的饮食、粪便、睡眠、行为动态和生长成绩来判断; ②断奶后生长是否正常?主要查看猪的增重速度和耗料量。
 
  7)各阶段猪群和栏舍数量是否匹配?这在工艺设计之初就要根据各类参数进行计算。参数制订要符合猪场实际,如果出现较大偏差则会导致猪群数量与栏舍不匹配的情况发生。
 
  8)猪场卫生防疫和猪群健康状况如何?这主要通过消毒、用药数量和猪只生病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有条件的场要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和定期进行免疫监测,通过猪的生产成绩和抗体水平判断猪群健康状况。
 
 
  3  提高猪场现场管理水平的措施
 
现代养猪生产理念是重视猪场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工艺设计,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指导养猪生产,加强猪的饲养管理和舍内环境控制,做好养猪生产过程的计划管理,重视猪场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其中各生产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存在连锁效应。
 
  3.1  明确人员职责,明晰管理层次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明确人员职责,明晰管理层次,建立现场管理系统是搞好规模化猪场生产的基础和条件。职责分明要求明晰的管理结构层次,管理层次明晰是现场管理能够得到强化的基础。现代管理要求有强大的团队协作精神,即使在猪场,职责分明仍然是管理的基础,含混的职责只会形成混乱的管理,形成大量的管理真空地带。另外,管理人员虽有职责分工,但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在集中精力处理好职责范围内事情的同时,对职责范围外的问题仍要多听、多看、多想,以便管理人员间的协调和沟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2  建立完善的现场管理系统
 
  现场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现场管理系统,如建立完整的报表、记录、调节制度,及时整理和分析记录数据,从数据里找出生产中潜在的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猪场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重视不够或管理人员缺乏分析能力,结果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如猪场的母猪档案卡记录不全,现场管理人员仅凭眼前情况判定和指挥生产难免失误;再如哺乳母猪的采食量记录分析不及时,长期的采食不足必然导致泌乳量下降,进而母猪断奶后发情延迟,仔猪不能得到足够的奶水供应,生长缓慢,体质下降甚至生病死亡。这就是生产中的“因果关系”。部分使用计算机管理的猪场,如果系统无法自动报警,仍会延误对漏缺问题的观察、思考、核实和处理时机,给生产带来损失。
 
  3.3  现场管理要及时
 
  对沟通技巧、判断、处理问题等基本技能要加强培训。增进现场管理能力,促进现场管理。沟通是所有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场管理人员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也要注意上下级、同级人员间的沟通协调,对现场管理在处理时要在把握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吸收他人意见,融会贯通,减少矛盾与执行阻力;原则性冲突也要求做好解释工作,协调意见,统一认识。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
 
  3.4  强调标准化管理,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能力
 
  对猪场实行标准化管理可以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化猪场管理工作标准,生产中要参照执行,以保证现场管理的实效性。现场管理人员的新酬待遇、奖惩都要与现场管理区域的成绩、操作水平、表现状况、管理水平挂钩,这是强化现场管理的基本措施。对现场问题,高层管理人员不要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越过现场管理人员作现场管理工作。如生产中的具体操作问题,如果执行不到位,通常要考虑以下问题:①现场管理人员是如何要求的?②现场管理人员为什么没有发现?③这种情况具备代表性吗?经过一线走访考察、现场询问管理人员等了解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订各种操作规程,逐步完善猪场管理制度。只有这样,管理和现场管理才有可能落实。
 
  3.5  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选用和能力培训
选用能力强的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是技术水平和协调能力,这样管理工作才比较容易理顺。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标准化操作规程、传达良好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活到老,学到老”,继续教育是猪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一项福利政策,对员工的能力提高和猪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培训,让管理人员和各级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  小结
 
  现场管理是猪场管理工作的基础。成功的管理者应具备的3个条件:一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二是认准目标,并知道通往目标的途径;三是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当遇到困难时就能知道脱困的方法和技巧。此外,重视猪场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工艺设计,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指导养猪生产,加强猪的饲养管理和舍内环境控制,强调“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做到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重视猪场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总之,重视现场管理,任用有能之人,明确职责,加强管理,相信一定可以使猪场生产正常进行,并能获得良好的效益。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闭窗口】 【顶部】 【收藏】 【挑错】【网友评论】 【此文分享至微博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