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把疾病挡在门外
- 点击次数:
- 日期:2007-07-28 07:16
- 编辑:GDPIA
- 来源:
- 评论
作者:S. F. AMASS,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法叶普度大学兽医内科学校兽医临床系 - 关于生物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目前还几乎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但这方面的知识却在不断地扩充。兽医专家应该象重视用药程序和免疫程序那样重视生物安全程序。生物安全程序的制定应该以实际的风险为依据,而不是出于担心。应该根据具体畜场的风险评估来制定战略性的生物安全规程。畜场的全体人员都应参与生物安全制度的制定,只有这样制度才能为大家接受,从而得到有效的执行。对于不同的畜种、不同的人员和不同的企业,同一套生物安全制度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生物安全制度制定之后,还要对制度的执行以及效果进行评估。当这个领域的科研有了新的进展,或出现了新的病原,还要及时根据情况对生物安全制度进行修改。无效的或成本效益不好的手续应当废除。关于生物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目前还几乎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但这方面的知识却在不断扩充。兽医专家应该象重视用药程序和免疫程序那样重视生物安全程序。生物安全程序的制定应该以实际的风险为依据,而不是出于担心。应该根据具体畜场的风险评估战略性地制定生物安全规程。畜场的全体人员都应参与生物安全制度的制定,只有这样制度才能为大家接受,从而得到有效的执行。对于不同的畜种,不同的人员和不同的企业,同一套生物安全制度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生物安全制度制定之后,还要对制度的执行以及效果进行评估。当这个领域的科研有了新的进展,或出现了新的病原,还要及时根据情况对生物安全制度进行修改。无效的或成本效益不好的手续应当废除。
介绍
或许本文更确切的标题应该是“把新的疾病挡在门外”,或“把太多的老疾病挡在门外”,或“如何长期实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说实话,假如存在一个经过科学证明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把病原挡在畜场之外,那么也就没有写作本文的必要了,也不需要兽医了。然而事实上,从长期来看,病原很可能终究会进入畜场。简单地说,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太多了,遗传变异太丰富了,适应环境的速度太快了。对于流感病毒,每年人们都在猜测用哪种毒株做疫苗最合适。但究竟有几次猜对了呢?许多细菌的种群数量每20分钟就可以翻一番。而兽医制定生物安全规程,再让这些规程获得批准并在畜场实现的时间却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关于生物安全的两篇系列文章,作为第一篇,本文的目的是对降低病原进入猪场风险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讨论。生物安全这门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其中涉及的大部分思想都只是尽可能以科学为基础而提出的观点。
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猪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物安全方案,就好像不存在对所有的猪场都有效的疫苗一样。不同的猪场在地理位置、设施设备、宿主易感性、所面临的疾病威胁等等方面各不相同,这里只举几条,其它还有很多。这么说来,生物安全实际上是一个反复不断的连续过程,涉及畜场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源、按风险列出措施的优先级、根据需要和成本实施生物安全方案、评估这些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再根据关键风险领域的变化对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删减、修改,或增加新的措施。
盘一盘库存
确定本猪场存在哪些地方性的病原
要制定有效的生物安全程序,第一步首先要确定本畜群中哪些病原是地方性的。(本文并不讨论清除地方性病原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还应估算每种病原相关的流行情况、发病率、死亡率、造成猪群生产成本的增加(预防、治疗、控制措施、生长性能下降损失,等等)。这个清单将作为一个基准,用来衡量生物安全措施在防范新增病原进入猪场方面的实际效果。
设定目标
确定最需要挡在门外的病原的优先级别
猪场风险评估的第二步是找出需要挡在门外的病原目标。需要确定这些目标病原的优先级。对于不同猪场来说,优先级序列也是不同的。确定优先级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感染几率、猪群对病原的易感性、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猪群所生产的产品(种猪还是猪肉),等等。优先级划分举例:
实例 1 - 感染几率:对于某猪群来说,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优先级可能很高,而口蹄疫病毒(FMDV)却很低。尽管口蹄疫病毒会给猪群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几率通常比口蹄疫病毒高得多。
实例 2 - 猪群的易感性:如果猪群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E.) coli感染具有抵抗力,那么就没必要把E. coli放在较高的优先级上防止它进入猪场。
实例 3 - 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某种病原感染造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而且治疗措施有效、治疗成本便宜,那么这种病原的优先级就可以排得比较低。例如,防除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的优先级可能需要高于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实例 4 - 猪群产品:对于青年母猪括繁场来说,可能需要把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放在最高的优先级上,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为客户提供无PRRS病毒的青年母猪。
有人可能觉得,如果生物安全程序做好的话,就足以广泛防范各种病原进入猪场。然而,通过有针对性地防范特定病原可以获得以下好处:(1)可根据病原的特性来制定对改种病原特别有效的防范措施;(2)可以测量特定病原的防范结果,从而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做出评估;(3)避免把成本浪费在不必要的或不切实际的措施上。
猪场风险的评估
确定目标病原的外部来源
目标病原优先级确定之后,接下来可对病原的传染源进行评估。潜在的传染源包括:气雾、种猪群、精液、饲料、饮水、人员、粪便、车辆、其它非生物传染源、家养或野生的猪以外的其它动物、野猪、啮齿类动物、昆虫,以及飞鸟。
通过查阅文献可找出常见猪病的潜在传染源。本文将传染源分为动物/动物产品(表 1),以及非动物性传染源(表 2)。有些病原在天然环境下就有存在。对于其它病原,是通过试验的方式,先找出可能的传染源,在这个传染源上接种病原,如果之后还能在该传染源上检出,那么这就确实是一种传染源。本总结当中未列出猪和野猪,这两种动物应被当作所有猪病的传染源。
找出对猪场生产威胁最大的传染源
下一步,根据对本猪群构成的威胁,将各种外部传染源按优先级排序。应考虑本猪场接触传染源的频率、传染源的污染水平,以及病原在该传染源当中存活的时间长度。关于病原特性及其存活时间,可查阅科研资料。据加利福尼亚州的报道,大于2000头的猪场每月接触到过其它畜牧单位的人员和车辆的次数在374.9至1239.5次,每月发生间接接触的平均次数为807次(Bates等人,2001)。
在这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考虑,那就是这些传染源中能够实际控制的有哪些。比如说,周围2km以内有四家以上的其它畜场的猪场每年发生呼吸道病的次数比2km内有少于或等于四家其它畜场的猪场多两到三次(Rose和Madec,2002)。尽管大家都知道猪场集中的地方容易发病,但除非是新建的猪场,否则猪场的场址是无法控制的。再比如,对于舍外放养的猪场来说,如果该地区有野猪种群,那么家猪与野猪之间的接触也是无法控制的。这种情况下,野猪对猪群健康的威胁可能会比猪场新购进的健康种猪要大。话说回来,还是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猪场的风险的排序是不同的。
确定生物安全方案的规模
到这一步,生物安全已经具体到控制特定病原从特定传染源传入猪场的问题,这样再制定具体措施时就有了方向。生物安全程序可能很简单,只涉及针对某种特定病原的战略性免疫,也可能很复杂,需要构建新的设施用于转入猪只的隔离。
很大程度上,生物安全方案的规模取决于猪场老板愿意承受多大的风险。有的人具有冒险的性格,不愿意实施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安全措施,直到爆发了疾病,才针对出问题的地方采取措施。而有的人则不能容忍哪怕是最轻微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实施每一项可能的生物安全措施,也不管需不需要。多数人则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兽医专家在确定生物安全程序的时候,需要理解客户看问题的出发点。此外,畜场本身的经济实力是影响生物安全程序的另一个因素。制定生物安全程序之前必须要了解这方面可供投入的资金有多少。当然,这方面的花销很大程度上是由可利用资金的量决定的。不过,还应对猪群疾病感染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进行估算,根据这部分成本增加的幅度来确定用于生物安全的大致金额范围。应该有一定的计算步骤,来证明生物安全方面的投资可带来最大的经济回报。
比如说,在商业化养猪密集的地区想要绝对地控制病原的气雾传播是不现实的。这种地区内的商业性猪场无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成本效益较高的措施来控制气雾传播的疾病。这种情况下,更明智的做法是承担气雾传播疾病的风险,而把资金投入到其它疾病预防措施上,例如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猪群对这些气雾传播疾病的免疫水平。而对于核心群种猪场来说,最好投资重建,把猪场搬到远离其它猪场或粪便撒播区的地方,尽管这样成本会比疫苗接种高。如果无法支付重建费用,可投资配备高效率空气过滤网,以便降低气雾传播疾病的风险。每个猪场都要根据自己实际面临的风险以及疾病侵入所引起的后果来制定生物安全程序。对于某个猪场来说效率很高的生物安全程序,如果拿到另一家猪场,有可能完全没有意义。
确定降低风险的措施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生物安全措施
针对气雾传播
- 猪场的场址应距离其它猪场或粪便撒播区3.2公里以上。根据所要控制的目标病原的不同,具体的距离要求会有所变化。
- 猪舍应远离公共道路。
- 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内,并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
- 通过疫苗接种来加强猪群对气雾传播疾病的免疫力。
针对新购种猪引入的疾病
- 采用封闭的种猪群。
- 限制种猪来源的数量。
- 引进精液而非种猪。
- 种猪(精液)供应方和接受方的兽医应共同探讨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化验规范,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引入的风险。
- 引进种猪时要进行仔细的挑选、观察和化验,还要实现一套隔离、驯化规程。
- 隔离设施应安置在猪场区之外。无论如何都要为隔离区安排专门的饲养人员。隔离区的饲养人员必须淋浴、更换干净的外套和靴子才能进入主场区。隔离期长短应根据目标病原已知的最长排毒期来确定,想要控制的目标病原不同,隔离期长短的要求也会有变化。
针对人员引入的疾病
- 限制人员进入猪场,只允许必要的人员进入猪场。
- 为人员提供专门外套,在指定场区穿着。
- 来访前接触过其它家畜(包括员工自家养的家畜)的人必须淋浴并除去身上的可见污染物之后方可入场。
- 通过洗手、穿干净的外套可以降低人员传播病原的机会,但也无法防住所有的病原。需要注意,醇类擦手消毒液对脏手不会有效。带手套可以降低经手传播病原的机会,但即使带手套,也不能不洗手。
- 关于限制不同猪场的工作人员之间接触的生物安全措施,几乎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措施是必要的。
- 几乎没有证据显示有必要安排人员隔离期(或停工期,员工外出回场后一段时间内不能接触猪只)。不过,正感染地方性病原(例如:沙门氏菌Salmonella或流感病毒)的人在排毒期停止之前不应进入猪场。
- 针对非访客
车辆
- 设置围墙和大门,阻止外来车辆进入猪场。
- 只允许干净车辆进入。
- 在场区外临近的位置安置车辆清洗设施。
- 来访车辆及运猪车的停车场距离猪舍至少300米(Hege 等人,2002)。
- 使用本场的专门车辆运猪。
- 安置边界转运设施用来转出外售猪只。可用本场车辆将猪运到场区围墙内的装猪区,猪只在这里可转到围墙外,外来车辆不必进入场区即可装猪。两批装猪之间可对转运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 料仓应安置在场区内挨着围墙的地方,这样料车不必进入围墙就可以卸料。
- 仔细安排车辆的行程,让车辆只能从健康水平高的场区开到健康水平低的场区,而不能从健康水平低的场区开到健康水平高的场区。
- 炼油车不能进入场区。
其它非生命媒介(设备、包裹、药品)
- 尽可能采用一次性的器具。
- 尽可能减少或杜绝不同猪场共用器具的情况。
- 粘有可见污染物的器具不应进入养猪区。应该先把器具上的可见污染物洗净,然后再消毒。选择消毒剂时应针根据消毒剂对目标病原的效果。应按标签说明使用消毒剂。应保证达到标签上注明的接触时间。可通过需氧菌计数来检验消毒的效果。消毒后需氧菌不应超过1 cfu/cm2。
猪以外的家养或野生动物
- 限制猪场内生活区及饲养区的动物种类。
- 可采用围墙、捕鼠器来限制野生动物接触猪只。
- 动物尸体要合理存放、迅速处置,尽量降低对食腐动物的吸引。
- 良好的卫生(清除垃圾、洒落饲料、陈旧存水等)以及场地维护(剪草、用石头做围墙)可降低猪场对啮齿类、鸟类和昆虫的吸引。不过除此之外,建议还要通过化学杀虫剂、诱饵、捕鼠器以及其它专业的工具来建立一套有效的有害动物控制程序。
饲料
- 采用品控措施来确保全价饲料以及以及饲料原料不被病原污染。
粪便
- 不要让其它的猪场把粪便施撒或排放在本猪场3.2km范围以内的区域。
列出各项风险降低措施的优先级
根据各个目标病原的特性、潜在传染源、经济影响以及个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来为特定的猪场确定每种目标病原的防范措施。
评估各项措施的效果
应周期性地对各项已有的以及新实施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评估,了解其效果。评估的项目包括生物安全措施在防范目标病原方面的效果,以及员工对这些措施的遵守情况。这样,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区分,到底是生物安全措施本身效果不好,还是因为贯彻实施不力而令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可通过临床症状、血清学化验以及尸体剖检等方法来确定猪群是否存在某种目标病原的临床或亚临床感染。员工对生物安全措施的遵守情况可通过工作记录以及会议讨论等方法进行评估。根据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可以决定继续实施这些措施,还是考虑到这些措施的成本比效益高而停止实施。随着时间推移,如果猪场所面临的关键风险领域以及目标病原发生了改变,那么对生物安全措施也应进行相应的删减、修改以及增加,以便适应改变的环境。
术语
生物安全:'免遭传染性疾病、寄生虫以及害虫传播的安全' (W.B. Saunder, 1999)。
表 1 - 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已经在动物或动物产品当中检出的部分有机体
有机体
人员
精液
粪便
家养/野生动物/鸟类
啮齿类
昆虫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鲍特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X
X
猪赤痢螺旋体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
X
X
X
猪布氏杆菌Brucella suis
X
X
X
古典猪瘟病毒
X
X
X
X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X
X
X
X
口蹄疫病毒
X
X
X
钩端螺旋体
X
X
X
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多杀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X
猪细小病毒
X
X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
X
X
X
X
X
伪狂犬病毒
X
X
X
X
X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spp.
X
X
X
X
X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X
X
X
X
猪流感病毒
X
X
X
猪水疱病病毒
X
X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X
X
X
X
表 2 - 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已经检出存在于气雾、饲料、水或非生物媒介当中的有机体
有机体
气雾
动物饲料
水
非生物媒介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X
鲍特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X
X
猪赤痢螺旋体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
X
猪布氏杆菌Brucella suis
古典猪瘟病毒
X
X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X
X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X
X
X
口蹄疫病毒
X
X
钩端螺旋体
X
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X
X
X
多杀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X
X
猪细小病毒
X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
X
X
X
伪狂犬病毒
X
X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spp.
X
X
X
X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X
X
X
猪流感病毒
X
猪水疱病病毒
X
X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X
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猪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物安全方案,就好像不存在对所有的猪场都有效的疫苗一样。不同的猪场在地理位置、设施设备、宿主易感性、所面临的疾病威胁等等方面各不相同,这里只举几条,其它还有很多。这么说来,生物安全实际上是一个反复不断的连续过程,涉及畜场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源、按风险列出措施的优先级、根据需要和成本实施生物安全方案、评估这些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再根据关键风险领域的变化对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删减、修改,或增加新的措施。
实例 1 - 感染几率:对于某猪群来说,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优先级可能很高,而口蹄疫病毒(FMDV)却很低。尽管口蹄疫病毒会给猪群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几率通常比口蹄疫病毒高得多。
实例 2 - 猪群的易感性:如果猪群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E.) coli感染具有抵抗力,那么就没必要把E. coli放在较高的优先级上防止它进入猪场。
实例 3 - 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某种病原感染造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而且治疗措施有效、治疗成本便宜,那么这种病原的优先级就可以排得比较低。例如,防除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的优先级可能需要高于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实例 4 - 猪群产品:对于青年母猪括繁场来说,可能需要把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放在最高的优先级上,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为客户提供无PRRS病毒的青年母猪。
有人可能觉得,如果生物安全程序做好的话,就足以广泛防范各种病原进入猪场。然而,通过有针对性地防范特定病原可以获得以下好处:(1)可根据病原的特性来制定对改种病原特别有效的防范措施;(2)可以测量特定病原的防范结果,从而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做出评估;(3)避免把成本浪费在不必要的或不切实际的措施上。
通过查阅文献可找出常见猪病的潜在传染源。本文将传染源分为动物/动物产品(表 1),以及非动物性传染源(表 2)。有些病原在天然环境下就有存在。对于其它病原,是通过试验的方式,先找出可能的传染源,在这个传染源上接种病原,如果之后还能在该传染源上检出,那么这就确实是一种传染源。本总结当中未列出猪和野猪,这两种动物应被当作所有猪病的传染源。
找出对猪场生产威胁最大的传染源
下一步,根据对本猪群构成的威胁,将各种外部传染源按优先级排序。应考虑本猪场接触传染源的频率、传染源的污染水平,以及病原在该传染源当中存活的时间长度。关于病原特性及其存活时间,可查阅科研资料。据加利福尼亚州的报道,大于2000头的猪场每月接触到过其它畜牧单位的人员和车辆的次数在374.9至1239.5次,每月发生间接接触的平均次数为807次(Bates等人,2001)。
在这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考虑,那就是这些传染源中能够实际控制的有哪些。比如说,周围2km以内有四家以上的其它畜场的猪场每年发生呼吸道病的次数比2km内有少于或等于四家其它畜场的猪场多两到三次(Rose和Madec,2002)。尽管大家都知道猪场集中的地方容易发病,但除非是新建的猪场,否则猪场的场址是无法控制的。再比如,对于舍外放养的猪场来说,如果该地区有野猪种群,那么家猪与野猪之间的接触也是无法控制的。这种情况下,野猪对猪群健康的威胁可能会比猪场新购进的健康种猪要大。话说回来,还是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猪场的风险的排序是不同的。
很大程度上,生物安全方案的规模取决于猪场老板愿意承受多大的风险。有的人具有冒险的性格,不愿意实施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安全措施,直到爆发了疾病,才针对出问题的地方采取措施。而有的人则不能容忍哪怕是最轻微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实施每一项可能的生物安全措施,也不管需不需要。多数人则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兽医专家在确定生物安全程序的时候,需要理解客户看问题的出发点。此外,畜场本身的经济实力是影响生物安全程序的另一个因素。制定生物安全程序之前必须要了解这方面可供投入的资金有多少。当然,这方面的花销很大程度上是由可利用资金的量决定的。不过,还应对猪群疾病感染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进行估算,根据这部分成本增加的幅度来确定用于生物安全的大致金额范围。应该有一定的计算步骤,来证明生物安全方面的投资可带来最大的经济回报。
比如说,在商业化养猪密集的地区想要绝对地控制病原的气雾传播是不现实的。这种地区内的商业性猪场无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成本效益较高的措施来控制气雾传播的疾病。这种情况下,更明智的做法是承担气雾传播疾病的风险,而把资金投入到其它疾病预防措施上,例如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猪群对这些气雾传播疾病的免疫水平。而对于核心群种猪场来说,最好投资重建,把猪场搬到远离其它猪场或粪便撒播区的地方,尽管这样成本会比疫苗接种高。如果无法支付重建费用,可投资配备高效率空气过滤网,以便降低气雾传播疾病的风险。每个猪场都要根据自己实际面临的风险以及疾病侵入所引起的后果来制定生物安全程序。对于某个猪场来说效率很高的生物安全程序,如果拿到另一家猪场,有可能完全没有意义。
针对气雾传播
总结
用来防止病原进入猪场的那些生物安全措施多数也可以用来限制病原在猪场内的传播。管理人员和兽医在制定生物安全措施时应尽量遵循科学的方法,并考虑相关猪场的特殊情况。要做风险评估,这样才能根据实际风险而不是恐惧来制定生物安全规程。这样,就可以根据效果、执行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来战略性地实施生物安全计划。相同的措施用于不同的猪场、不同的人员以及不同的设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实施过程中要认识到这一点。生物安全措施一旦付诸执行,应定期对其遵守情况以及效果进行监控。当相关领域的生产研究取得新成果,或有新病原出现时,应对现有措施进行相应修改。对于无效的或成本效益差的措施应该加以删减。
介绍
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生物安全:把疾病挡在门外》侧重于防范外界病原进入猪场。本文则重点讨论降低病原在场内传播的方法。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大部分方法在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中仍然适用。生物安全措施的制定应该以相关猪场以及猪群的风险评估结果为根据。猪场工作人员应参与生物安全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便大家都能够接受从而共同遵守。需要认识到相同的措施对于不同的畜种、人员和猪场来说实施效果会有差异。生物安全措施实施之后,应定期对其遵守情况以及效果进行监控。当相关领域的生产研究取得新成果,或有新病原出现时,应对现有措施进行相应修改。对于无效的或成本效益差的措施应该加以删减。本文将与前一篇文章保持相同的格式。
盘一盘库存
确定猪场当中什么位置存在目标病原猪群当中存在的地方性病原已经找出来了。下一步是从这些病原里在找出那些需要阻止其传播的目标病原。之后,再确定哪些猪当中有这些病原存在,哪些猪出现了临床症状。
找出猪群中的传染源
找出每种地方性目标病原在猪群当中的传染源。确定传染源的位置有助于采取措施根除这些传染源,或在传染源与易感猪只中间设置传播屏障。可能的内部传染源包括:猪群中的其它猪只(直接或间接传播)、遭病原污染的环境(肮脏的设施、设备)、有害动物及宠物(啮齿类动物、狗和猫)、空气,以及人员(人畜共患病)。
制定目标
每次实施生物安全措施之前,都要制定目标。
如果病原在猪群中已经广泛存在,制定措施的目标是不是要预防这种疾病在猪群当中的临床发病?
如果是,生物安全措施的着眼点就应放在降低病原浓度上,将其控制在感染剂量以下的水平。例如,有的猪群当中到处都有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在断奶仔猪的肺部可分离出这种病原,但支原体肺炎的症状是表现在生长/肥育猪身上的。对于易感猪只来说,猪群中携带病原的个体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母猪将肺炎支原体传给仔猪,从而使仔猪成为病原携带者。生长猪之间还存在水平传播。这种情况下,要想在猪群内控制猪肺炎支原体的传播,可着眼于限制母-仔传播(早期断奶)、预防/降低猪-猪水平传播(全进全出),以及增强猪群的免疫力(疫苗接种)。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也不大可能根除肺炎支原体。然而,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消灭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发病。
目标是不是要阻断病原传播,以便在猪场内建立一个无病原污染的纯净的小群?
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生物安全措施来将这个小群中的病原根除掉。例如,通过许多策略(部分淘汰、免疫接种,等等)可以让感染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母猪群所产下的仔猪免受这种病原的污染(这方面有成功的报道)。
在猪场内建立纯净小群的过程中要特别谨慎。因为小群当中的猪只从未接触过病原,所以对病原缺乏免疫力,一旦意外地接触到病原,后果会更严重。有些情况下可对纯净小群进行免疫接种,以便增强免疫力。不论如何,这种情况下都要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确保小群不会接触外面的病原。
目标是不是将某种已经发生的疾病限制在一定区域或一个小群之内?
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是短期的,只用来隔离感染的小群,直到这些猪转出猪场为止。这种情况下将病原清除出猪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患猪实施安乐死,另一种是对患猪进行治疗,然后出栏上市。例如,假设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感染了某猪舍中某栏位当中的肥育猪。此时,可将该发病猪舍视为一个隔离单元,安排专人饲养管理。这些专门的饲养人员进入该猪舍时要穿着该猪舍专用的衣服和靴子。采用抗生素对该猪舍的患猪进行治疗,并加强护理。最好把这栋猪舍的饲养管理工作安排在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工作之后饲养人员可以马上去洗澡。最后把痊愈的患猪卖出去,在进下一批猪之前对该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目标是不是防止环境(或设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猪只的感染源?
这样的话,生物安全措施应着重考虑设施和设备的卫生。例如,由于球虫卵对环境的抵抗能力非常强,因此很难根除。但如果专门针对虫卵实施严格的卫生程序,就有可能打破球虫的感染周期。
评估猪场内的传播风险
一头猪若要感染猪场内源的病原,必须要具备四个要素:
考察生物传染源(感染猪只、人员、狗等)向体外排毒的可能性,以及非生物传染源(饲料、水槽、稻草等)遭病原污染的可能性,对这一要素进行风险评估。还需考虑到感染猪只向体外排毒的时间长度,以及病原在非生物媒介上能够存活的时间。
列出目标病原的各种传播途径,对这一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当已感染猪只直接接触易感猪只,或通过向环境中排出病原而使易感猪只间接接触病原时,会发生生物性传播。当病原通过工具、设备等媒介被带入易感猪活动区域时,会发生机械性传播。需要考察从传染源到易感猪只的各种传播方式发生的可能性。
这方面的风险评估比较困难,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感染剂量数值。不同病原的致病性、感染性、环境生存力,以及存在于宿主体内还是体外,这些情况都不相同。此外,其它因素也会影响感染风险,例如易感动物接触病原的频率(Thrusfield,1995)。需要考察已感染猪只会不会向外界排毒,以及持续排毒时间有多长;还要考察易感动物会不会接触到携带目标病原的非生物媒介,并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从而遭受感染。
这方面的风险评估同样比较困难,因为病原感染猪只的能力与猪只本身的特性有关。宿主易感性会随日龄、免疫竞争、疫苗接种、遗传倾向、并发疾病、应激、环境、管理以及营养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Thrusfield,1995)。
简而言之,对目标病原和宿主充分了解之后,就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确定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病原在猪群内的传播,这样更容易成功。
确定生物安全程序的规模/font>
目标病原已经确定。可选生物安全措施已经列出。接下来,是要做一下经济分析,将治疗疾病的成本与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的成本相比较,看看哪样更划算。考察一下哪种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猪场的人力资源。然后,就可以确定生物安全程序的规模。同样地,还是要考虑猪场老板所愿意承受的风险有多大。
确定生物安全具体措施来降低猪场内病原传播的风险
制定生物安全措施的着眼点包括:
已感染猪与易感猪之间的直接传播
易感猪可通过与其母亲或其它猪只的直接接触而受到感染。通常情况下,高日龄猪只身上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更多,因此对于低日龄猪来说,高日龄猪就是传染源。
- 在场区外安置一个隔离设施。不要直接把新购入猪只转入猪群。
- 通过日龄分批隔离可有效降低猪-猪传播的几会。将日龄尽可能相近的猪只组织在一起,象一个军团一样,共同经历整个生产系统。全进全出生产方式下,在不同批次之间进行清洗消毒,万一有疾病爆发,可将疾病控制在本批次当中,不会传给下一批。
- 通过早期断奶、日龄分批隔离,必要时结合战略性用药或免疫接种,可有效降低某些疾病的母-仔传播(Clark等人,1994)。早期断奶的理论依据是,仔猪出生时会摄取初乳,而初乳在一小段时间内可使仔猪免受母猪身上某些病原的感染。如果在母源免疫尚未失效之前将仔猪转移到没有病原的地方,就可以消除或降低仔猪感染这些病原的机会。对于有些病原,如猪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suis,由于感染在仔猪出生时就已经发生了,所以早期断奶也不会起到效果。还有些情况下,早期断奶只能起到降低病原传播剂量的作用,使仔猪发生亚临床感染,成为病原携带者,而不表现症状。如果猪群在采用常规断奶的情况下健康水平本来就已经很高,那么改成早期断奶可能也起不到什么效果,而且还会降低繁殖性能。
- 胎次分批隔离的理论根据与日龄分批隔离相同。 尽管胎次分批隔离在有些猪场的应用已经超过10年,但这方面的确切信息仍然比较少,多数信息只是传闻。在胎次分批隔离的生产方式当中,青年母猪与二胎及二胎以上的母猪分开饲养。这样,在受到经产母猪身上排出的病原感染之前,青年母猪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的免疫。同时,青年母猪所产的头胎仔猪也和经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分开饲养。由于青年母猪所接触的病原比经产母猪少,因此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不如经产母猪,所以青年母猪更容易把病原感染给所产的仔猪,再通过自己的仔猪感染断奶舍的其它仔猪。话说回来,就目前情况而言,胎次分批隔离系统根据的只是传闻以及个别猪场的数据而已。
- 尽量减少交叉寄养,并且将交叉寄养限制在出生24小时以内。如果出生24小时之后再实施寄养,那么有可能寄养仔猪会接触到寄母猪排出的病原,而生母猪的初乳却没有针对这种病原提供保护。
- 采用护理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离病猪的作用。然而,患猪仍然和其它猪共用一个猪舍空间,而且,除非栏位间采用实墙分隔,否则患猪仍然能和相邻栏位的猪只产生直接接触。
- 全程将同日龄的猪只饲养在一起,包括护理栏中的猪只。有的猪场让生长缓慢的仔猪迟些断奶,或把生长缓慢的猪留下与下一批猪一起饲养,而不是始终把这些猪和相同日龄组的猪养在一起。这样做会使接触这些猪的下一批健康猪受到感染威胁。这些生长性能不好的猪很可能已被病原感染,成为猪群里的“伤寒玛丽”。
- 通过战略性的免疫接种和用药程序既可降低已感染猪只向体外排毒的数量,又可以提高接种猪只的免疫力,从而限制猪与猪之间的病原传播。
- 包括猪群内正在使用的设备的清洗消毒(夹子、木板、手推车、料槽、水槽,等等)、不同批次之间设施的清洗消毒,以及场内使用的车辆的清洗消毒,先要彻底清洗(除去可见的有机质,如粪、尿、稻草、刨花、灰尘,等等),然后再用合适的、高效的消毒剂按照标签说明进行消毒。清洗过程不宜采用循环水,否则可能会促进病原在猪群内的传播。由于有些病原存在于畜舍的尘埃当中,如:葡萄球菌、轮状病毒以及沙门氏菌等,因此清洗一定要彻底。清洗消毒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将病原的水平降下来,使猪只接触病原时不致于达到感染剂量,从而病原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越积越多。在实际的猪场生产当中,要想把大型设备或设施消毒到无菌状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非生物媒介,例如共用的设备,可成为病原间接传播的媒介。为不同的组群提供专用的设备,定期对共用设备进行清洗消毒,以及在不同批次间对设备进行清洗消毒,这些都是可行的生物安全措施。
- 针头重复使用有可能造成猪-猪传播。例如,如果在油猪病患猪身上用过了一个针头,再用这个针头给健康猪只注射,就会把油猪病传给健康猪。试验条件下,已发现共用针头可传播猪繁殖呼吸综合征(Otake等人,2002)。实践当中,如果必须共用针头的话,应先给健康猪注射。永远也不要先给有病的猪注射,然后再用相同的针头给健康猪注射。同样道理,对于饲养在一起、有直接接触的同一组群的猪,可以使用同一针头而不会显著提高疾病传播的风险。
- 猪场当中,在短距离内病原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增加畜舍的空间、合理安排进风口的位置,可降低这种传播的风险。
- 对其它动物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啮齿类、鸟类、昆虫、野生动物、狗和猫等动物都能够机械性地传播病原。有些情况下,这些动物还可成为生物传播的载体。可通过专业防除、毒饵以及一般性措施进行控制。及时清理洒落饲料和垃圾可降低猪场对有害动物的诱惑。
- 饲养人员的警惕是能够实现的最好的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理和营养方面的优化可降低猪只对疾病的易感性。饲养人员应定期检查猪只有没有表现出疾病的临床症状,这样发病时可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处理。定期进行兽医检查以及疾病监控同样可以防止疾病大规模爆发,有助于提高隔离防疫的效率。
- 人员有可能会造成病原的传播,既包括机械性也包括生物性的传播。当人员接触了患猪或被病原污染的设施之后再在场区内活动,就会发生机械性传播。对于既感染人又感染猪的病原,则可能通过人员造成生物性传播。感染了这种病原的人员接触猪只之后,就可能将病原传给猪只。理想情况下,人员在猪场中移动的路线应该是从健康猪到病猪,从小猪到大猪。然而,实际生产中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至少,人员在患猪所在猪舍附近工作过或接触过死亡猪只之后应先将身体上暴露部位的可视污染物洗净,换上干净的外套和靴子,然后才能到健康猪的区域活动。带手套可降低手的操作带来的感染,但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 因为上述原因,当部分猪舍发生疾病的时候,应将发病猪舍看作隔离区,指派专人负责饲养。饲养员进入发病猪舍时应换上专用于该猪舍的外套和靴子。专门为这些猪舍提供设备与供给。尽量采用一次性设备。尽可能为舍内患猪提供治疗,以及额外护理。饲养人员每天尽量最后才到这些猪舍工作,之后立即洗浴。痊愈的患猪应做标记。下一批猪转进之前应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如果无法治疗,或法规有专门规定,则应立即对患猪实施安乐死,以降低传播风险。
确定风险降低措施的优先级
考察目标病原的特性、潜在的传染源、实现有效控制的可行性、经济分析以及猪场拥有者个人的风险接受水平,再结合相关猪群的特殊情况,选择、制定各项预防措施。
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人员、设备、工具、猪种和病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以前有效的措施现在未必有效。所以,应该定期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既包括新的措施,也包括老措施。应就措施本身的效果、员工遵守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当相关领域的生产研究取得新成果,或有新病原出现时,应对现有措施进行相应修改。对于无效的或成本效益差的措施应该加以删减。
监控与猪群测试
对于生物安全程序来说,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感染的征兆,并实现最佳的管理。越早做出诊断,就越容易防止疾病的扩散。每天应对猪群进行两次检查,建议检查的方面包括疾病征兆、死猪、体温升高、皮肤变色、采食下降、瘸腿、水疱等。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清学检查、死后剖检以及屠宰场检查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控,以便确定目标病原在猪群当中的临床以及亚临床感染情况。
清洗消毒程序监控
通过检测非生物媒介上是否有特定病原存在,以及空气病原细菌计数,可客观地评价清洗消毒程序的效果。为了监控猪只淘汰之后设施当中的病原情况,还可以饲养“哨兵猪”。不过这个方法的成本可能会很高。
为了对好氧菌或目标病原进行计数,可在地板、设备、墙壁等处采集足够数量的棉签涂样,进行分析。记录各个涂样采集的位置以及采集面积,以便计算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数(cfu)或病毒颗粒数。市面上有商品的培养皿接触计数(RODACTM)板,可用来进行好氧菌计数。购买RODACTM板时要一起购买D/E中和琼脂,以便在采样之后中和掉残留消毒剂的作用。根据已发表的文章,消毒应达到的目标为1 cfu/cm2 (Tamasi, 1995)至103cfu/cm2(B?hm, 1998)之间。
其它会影响清洗消毒效果的因素包括制度遵守情况、水质以及消毒剂的制备。水质可用试剂盒来检测,或送到商业性试验室去检测。消毒剂应按标签说明的方法制备,并尽快用完。不同消毒剂配制之后的活性不一样。例如,漂白粉溶液制备24小时之后就不宜使用了,而有些苯酚制剂则比较稳定,在干净、气密的容器当中能够保存数周甚至数月而不失效。关于消毒剂产品制备之后的有效期长短,可向生产商咨询。在笔者看来,消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洗不彻底。一般来说,清洗之后,消毒之前,细菌水平应降至106 cfu/cm2 (B?hm, 1998)。
如果各个环节的问题都检查过了,消毒还是没有效果,那就说明需要换一种消毒剂了。
数据记录
通过保存记录并不能预防疾病的爆发。然而,如果有良好的记录,那么当疾病爆发时就更容易追踪到疾病的来源和路径,从而了解需要哪方面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将来的爆发。
术语
生物安全:'免遭传染性疾病、寄生虫以及害虫传播的安全' (W.B. Saunders, 1999)。
- 2007-10-21养猪业的生物安全生产策略
- 2011-11-08现代规模养猪生物安全最重要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 |
|
|
发表评论 | ||||
|
- 母猪群养的影响 63
- 如何鉴别注水肉、劣质肉、病害肉 15
- 圆环病毒病 –兽医的经验 15
- 应对PRRS的几种方案 9
- 注水猪肉揭秘:3次“最佳”百斤肉“吃 8
- 猪场繁殖问题综述 8
- 夏季猪场难题及应对措施 7
- 当前我国饲料科技研发重点与趋势 6